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7月08日 星期二

    在海外做工的华人

    章诗依 《 文摘报 》( 2014年07月08日   02 版)

      被德国人赞美的中国工人

      2006年,某央企的400多名员工,来到德国多特蒙德。他们的任务是将当地一家焦炭厂拆迁并搬运到中国。这家焦炭厂因运营不善而倒闭,中国兖州煤矿集团乘机接手。纪录片《输家·赢家》就是对中国公司及工人拆迁焦炭厂过程的真实记录。

      在德国人眼中,这些不远万里来到德国的中国工人,个个都是英雄,是工作狂。他们拿着不到德国工人十分之一的工资,在没有任何保护的高空中作业,劳动时间长,有时候还被拖欠工资。但就是这些人,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在德国人看来应该三年才能完成的拆运工作。片中,不时有德国人站出来发表议论,甚至号召向中国工人学习。中国工人多由农民工组成,他们吃苦耐劳、淳朴简单,权利意识淡漠,对于其高效的工作,最大的奖赏是佩戴大红花。片中,一朵大红花,在工地上不同的地点转悠,给一个获奖者戴上、拍照,然后摘下来,到另一个地点,给不同的获奖者佩戴、照相,照片洗出来后,整齐地张贴在光荣榜上。

      “光荣”的背后是对工人权利与利益的忽视。拆运过程中,发生过严重的安全事故。但负责人嘻嘻哈哈地说:毛主席说了,革命的道路上总是难免牺牲的,对吧?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影片没发表任何评论,但潜台词不难读懂: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并非人人能红利均沾,它是权势者的盛宴,普通人只能喝一点汤而已。

      意大利人笔下的劳动大军

      “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群能量激昂的劳动大军,用纸盒子和货柜武装起来的‘蚂蚁’,脸上毫无表情,搞不清楚是高兴还是沮丧。干活,干活,干活。如果我们对中国人一无所知,说到底是他们的过错:他们不说我们的语言,不喜欢我们的饮食,也不给英特、米兰或尤文图斯喝彩,只知道干活。”

      这段文字,来自意大利记者出版于2008年的《不死的中国人》一书。该书描写意大利的中国移民故事,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2000人到作者成书的2008年骤增至15万人。在意大利的中国移民,十分之九来自浙江,而来自浙江的移民中,又有三分之一来自贫穷的山地地区青田。

      在意大利人看来,这些长着杏仁眼的中国移民,只知道疯狂地干活、攒钱,与雇主签协议时会因为每周被要求必须休息一天而感到不满。中国移民人人都遵循三部曲行事:不可想象地辛勤劳作,最大限度地攒钱,然后自己当老板。最令意大利人不解的是,这些中国人一边含辛茹苦地赚钱、攒钱,同时却又爱好赌博,将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输在赌桌上。他们潮水般漫过意大利的一些地区,让这些衰败的地区重新有了活力,房产得以升值,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但也打破了当地原有生活的宁静。

      移民中多数出身贫寒,但也有抛弃乌纱帽、放弃有司机和保镖的威风、来到意大利从洗盘子入手重新开始人生的青田县前县长。这位昔日的县长,在意大利同时干着三份工作,其中一份是《欧洲华人报》的政治主编。

      《不死的中国人》为中国移民的不公待遇大声呼吁,在一些地区和城市,中国移民创造的财富对当地政府的财政贡献巨大,但政府用于帮助移民提高文化水平、加快其融入意大利的投入,与移民在经济上的贡献却远远不成比例。

      与《输家·赢家》异曲同工,《不死的中国人》写的是中国新移民,用意却在于警示意大利与意大利人。当出走的中国人成为他者的镜子,给他者带去启示,他者的清醒,也应该成为我们的镜子。

      (《经济观察报》6.30 章诗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