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很多扶持政策没有真正“做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叫好不叫座”,社会资本进入之后往往陷入生存困境。
相比于资金雄厚、建设大型养老院的企业,从事社区居家养老的一般是中小规模的社会资本。这些社区养老机构负责人普遍反映在发展中存在融资难、医养结合难、服务人员少等掣肘,而场地难寻、租金成本高是他们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
一些社区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社区、街道以及其他物业持有者更愿意将场地出租给快捷酒店或餐饮企业,社区养老机构很难找到合适的场地来开展服务,从签订协议、审批、建设直至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困难重重,这成了社会资本进入养老行业的隐性门槛。
找好经营场所之后,民营社区养老机构还面临着高租金的沉重负担,往往运营惨淡而难以生存下去。有的日间照料中心建成一段时间后,就被改成了图书室甚至麻将室,有的社区养老机构长期亏本经营,最后只能关门停业。
专家认为,要真正实现“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同时,必须建立养老服务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体系,引导老人“近家养老”。对于患有慢性病而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一些地方探索“家庭病床”的养老模式。比如2013年广州市出台了地方性的社区卫生家庭病床管理办法,符合条件的老人可以在家庭或社区养老机构接受诊疗护理服务,相关费用可以纳入医保。
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主任高云霞等专家建议,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家庭支持政策,比如德国立法规定,老人失能后,子女可申请“护理假”,最长可达两年时间,这期间发放50%的工资;英国则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家庭成员成为老人的“兼职护理员”。
(《瞭望》2014年第24期 白田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