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6月14日 星期六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 文摘报 》( 2014年06月14日   07 版)

      岳麓书院的由来

      岳麓书院,坐落于湘水之滨,南岳之麓,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的雏形始于唐代,由僧人智旋等人在岳麓山蟒蛇洞附近建立了类似于学斋一样的书院府。到宋太宗时期,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沿袭旧学斋办起了书院,最先称之为岳麓山书院,后改名为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周式担任岳麓书院山长。他接任后,书院的生徒达到数百人,在当时是非常大的规模。周式兴学的事迹很快为宋真宗赵恒所知。他对教育极为重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名句就出自这位皇帝。他封周式为国子监主簿。然而周式一心办学,不愿做官,宋真宗被其精神所感动,同意他归院掌教,赐他鞍马和《九经》,并赐御题匾额——岳麓书院。真宗所赐的匾额没有传下来,今天岳麓书院保存的年代最久远的匾额,为明朝所传。

      走进岳麓书院,远远地就看见大门两侧白底黑字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人的文化自信在这八个大字中彰显无遗。不过,门口这副楹联不是一开始就挂上去的。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公元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唐五代学人在山中办书院,掌教者称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楹联,袁以“惟楚有材”为上联,令学生们应对。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对道:“于斯为盛”,这副著名的流水对就此撰成。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认为,人们对此有误读。这副楹联的意思应该是楚国出人才,这个时代很盛,而不是这个地方很盛。不过,4月9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观岳麓书院时说:“岳麓书院也好,湖南也好,是完全担得起的。”

      毛泽东与岳麓书院

      毛泽东的老师、也是他后来的岳父杨昌济是岳麓书院的教授。1917年和1919年,毛泽东曾两次居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岳麓书院的赫曦台、爱晚亭是青年毛泽东经常散步、学习的地方。

      赫曦台是个戏台,“赫曦”两字出自屈原的《离骚》,“赫”是指红色,“曦”是指朝霞。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张栻曾在岳麓山顶看日出,遂筑“赫曦台”,朱熹题额。

      赫曦台照壁上题着的三首诗不同凡响。第一首是朱熹、张拭登台看日出时的联句:“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中间一首是王阳明的《望赫曦台》:“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第三首是毛泽东的《和周世钊同志》,这首诗写于1955年。当年6月,毛泽东来到长沙,和一群好友登上岳麓山。随行中有毛泽东的早年同学、当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周世钊。后来,周世钊将自己所作的《七律·随从毛主席登岳麓山》及其他几首诗词寄给他看。10月4日,毛泽东回信和诗一首:“春江浩荡哲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30年过去了,毛泽东再不是那个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少年。

      爱晚亭与毛泽东也颇有渊源。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期,毛泽东就常和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在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1918、1919年,毛泽东两次离开长沙去北京,都是在爱晚亭前话别友人。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致书毛泽东,请求题写亭名,毛泽东欣然提笔。爱晚亭内立有石碑,上刻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

      岳麓书院到底对毛泽东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没有明确的记载,人们只能从他的言行中揣测一二。

      位于岳麓书院的中心位置的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檐前悬挂的“实事求是”匾,是1916年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宾步程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毛泽东居住在岳麓书院时,这块匾额已经挂在檐前了,想必令青年毛泽东印象深刻。后来,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提出了“实事求是”,并系统地阐释了其内容。1943年,毛泽东亲笔写下“实事求是”,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沿用至今。

      (《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9期 刘心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