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6月14日 星期六

    赵浩生与两岸三地高层的交往

    《 文摘报 》( 2014年06月14日   06 版)

        他是著名美籍华裔记者、学者、社会活动家,曾见证报道重庆谈判、旧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历史时刻,接触采访过国共两方政要及海内外众多文化名人。晚年,他奔波于大洋两岸,为祖国两岸统一及中美文化、经济交流献策尽力……

        归国无门

        赵浩生的记者生涯,是从重庆《中央日报》开始的。那时,几乎每天的报纸上,都有他采写的重头报道。

        1948年,赵浩生争取到《东南日报》驻日记者的差事,把他的新闻视角伸向域外。使他万想不到的是,他这一步踏出国门,归返的路竟要走25年。

        初到日本时,赵浩生领略了短暂的扬眉吐气的感觉。但没过多久,他就体尝到中国只是二等战胜国的滋味。他看到,每当盟军统帅麦克阿瑟或各盟军代表团插有国旗的车在街上开过时,路人皆对之鞠躬致敬,唯独对插着国民党政府国旗的车熟视无睹。

        中国何时能真正地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呢?1949年10月,毛泽东从北京发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令赵浩生激动得彻夜不寐。

        他给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打过交道的胡乔木写了一封信,叙说了归国的念头,还随信附上几篇文章。函札一去无消息,但胡乔木大概是收到了,因为有一天,赵浩生得知自己的一篇文章被刊登在《光明日报》上。他推想,也许是因自己《中央日报》记者的经历而不被接纳。

        就在这时,他认识了后来的妻子今泉智惠,并随她一起赴美国留学。在美国,他拿到了伊利诺伊大学的学位,结婚生子,在耶鲁执教,拿着一份优厚的薪水。但这都无法稍替他对故国的思念。

        采访蒋介石

        1966年夏季,赵浩生获得了挈妇将雏到台湾的机会。一天晚上,台湾国民党政府新闻局突然打来电话,说“蒋总统明天上午接见你”。第二天,到中央党部时,新闻局局长沈剑虹已在那迎候。赵浩生问可否向蒋提一些问题。沈回答说:“你事先没有打报告,所以绝对不可以提问题。”

        赵浩生不死心,心想:这算什么采访呢?于是暗自盘算如何见机行事。

        走着走着,忽听侍卫官高声唱名:“赵教授到!”赵浩生走进了蒋介石的办公室。

        突然站在几十年来以“神”视之的国民党领袖跟前,赵浩生刹那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此刻的蒋介石看上去更像个平凡的老人,一身中山装,秃顶,银须。他的背也有点驼了,动作迟缓、沉重,像个衰老的悲剧人物,竟让人生出几分怜悯。

        由于事先做了功课,赵浩生得知蒋介石在接见时,有个“老三问”:“什么时候来的?”“看了些什么?”“有什么意见?”接着便端茶送客。

        当蒋介石问到有什么意见时,赵浩生立即接过话茬儿说:我有意见。

        蒋介石有个习惯,每逢不悦或厌倦之际,就下意识地用手抹脸。赵浩生注意到蒋介石表情的变化,不紧不慢地说:“我对台湾的六年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印象很深。”

        台湾的“六年国民义务教育”制度,提高了台湾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是蒋介石到台湾后的主要政绩之一,故而他津津乐道于此。听赵浩生说到这儿,蒋介石已经抹到眼睑的手停了下来,眉头顿时舒展了。

        于是,话题从此说开。原定10分钟的接见,结果持续了45分钟。这次会面给赵浩生很深的感触:蒋家第一代王朝,即将画上一个句号。他写了一篇报道,道出自己的直觉,但亲国民党的华文报刊均未予刊登。

        牵线内地

        1973年是赵浩生人生中具非凡意义的一年,他从驻加拿大的中国大使馆,拿到了回国的签证。

        从走过罗湖桥那一刻,赵浩生就怀着新奇与激动,睁大眼睛,贪婪地捕捉跃入眼帘的每一道风景。返回美国后的赵浩生向许多在美国的华侨和美国人讲述他回国行程的观感,他的演说和漫谈在报刊发表,并为中国内地的《参考消息》连载。

        此外,赵浩生特别倾心注力的一件事,就是祖国统一的大业。1990年,赵浩生第二次到台湾访问,与当时台湾许多政要见面交谈。离开台湾后,赵浩生经香港来到北京,并得到了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单独接见。

        会见时,杨尚昆道出了进一步促成两岸双方领导人以某种方式进行直接对话的希望:“两岸有什么事情和意见,总要找人传话转递,多麻烦和误事呢?”

        “有个办法。”赵浩生似乎已有考虑,“冷战时期,苏、美两国,为了防止在紧迫情况下出现误断,导致难以挽回的事变,或对非常变故紧急协调,建立了一条‘热线’。”

        杨尚昆说:“这个办法不错。我们这边是没问题,可不知那边怎么样?”杨尚昆的这番话应该是很快就传递到了台湾,但后来一直没有得到回应。

        劝说董建华参选

        1997年,香港将回归中国。时时牵挂着祖国的赵浩生,自然更不可能在此刻袖手壁上。

        1996年9月,香港“特首”竞选之事已经沸沸扬扬,但人们揣测的大热门董建华,却一直没有就是否参选明确表态。董建华屡屡强调自己长期经营实业,不准备全身心介入政治。为此,赵浩生为董建华分析了参选的几大有利条件,董建华才不那么截然拒绝了。

        9月16日,董建华约赵浩生见面。见面时,董建华递给赵浩生一份书面声明,要他看一下,说他已经决定参选。赵浩生看了声明,认为写得很好,建议他尽早刊登出来。不久,这篇声明就见诸报端。

        从2002年起,回国探访对年高体弱的赵浩生已是有心无力。2012年6月,赵老与世长辞。

        (《羊城晚报》6.7 王凡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