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6月12日 星期四

    中国年龄文化及其局限

    《 文摘报 》( 2014年06月12日   06 版)

        中国人见面不仅可以问年龄,而且还给不同年龄赋予了林林总总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男孩7岁称龆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7岁称髫年,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年龄称摽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天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耄耋之年,100岁为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0—20岁为夭折,21—30岁为短寿,31—40岁为强寿,41—50岁为艾寿,51—60岁为周寿,61—70岁为稀寿,71—80岁为耋寿,81—90岁为耄寿等。

        中国古已有之的年龄文化,具有很多优点。一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如古稀之年意指要珍重老人,杖朝之年是指允许80岁老臣拄着拐杖上朝,期颐之年是指这时饮食起居期有待子孙奉养照顾了;二是体现了中国对增进人的社会化程度的重视。从婴儿、襁褓、孩提(指可以举抱了)、齠年(换牙齿了)、黄口(指还像黄嘴小鸟那样不成熟)、舞勺之年(指可以习舞)、舞象之年(指可以习武)到弱冠(指可以当兵服役),女性从髫年(还没有发型)、金钗之年(有固定发型了)、及笄之年(有特定发夹了)、碧玉年华(月经始来)到摽梅之年(女子该嫁了),显示了一个人怎样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而孔子提出的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更是表现了对增进人的社会化程度的追求。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过去是乡土社会,由长老按传统习惯处理日常问题。重视年龄旨在区分长幼,长幼之序则是长老管束后生的依据。但时至今日,古已有之的年龄文化日益暴露其时代缺陷。一是过度用社会性压抑人的私权。年龄属于人的隐私,不要随便问及是为了防止年龄歧视,损害平等原则。二是有过度论资排辈的倾向。

        (《新民晚报》5.27 郝铁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