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6月07日 星期六

    谈古话今说楹联

    《 文摘报 》( 2014年06月07日   08 版)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楹帖等,是与诗词曲一脉相承的独立文体,是我国弥足珍贵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鲜明的文学性、群众性、时代性、实用性和鉴赏性。从其形成到现在,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成为一种无可替代的应用文体。

        总书记、总理喜欢用联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利用楹联教育干部,祝福民众。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视察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这样一副联: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这是镌刻在河南内乡县衙博物馆三省堂的楹联,由康熙十九年(1681)知县高以永所撰。

        今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会议上读春联拜年祝福:

        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

        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

        这两副联是广东省梅州市征集春联的得奖作品,公示在《人民日报》上。

        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期间,李克强总理参加山西省代表团议政会议,会上吟诵了晋祠的一副楹联: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

        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

        这是晋祠同乐亭联,作者是晋祠清末举人刘大鹏,号卧虎山人。此联是嵌名联,把同乐二字用顺嵌、逆嵌、直嵌等手法多次嵌入联中,引人入胜。

        全面认识楹联文化

        中国楹联产自何年,学界历来有争议。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清代楹联大家梁章钜也持此说。文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旭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梁章钜的老师纪文达认为,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旭“余庆”“长春”一说最古。

        随着资料的增多,人们对于楹联起源的时间不断前移。谭嗣同书中,刘孝绰(481-539)罢官自题门联“闭门罢吊庆;高卧谢公卿”应比孟旭联早得多。

        中国楹联学会2010年松江会议,专题研究对联探源。会议主流认为对联产生于晋代,以陆云与荀隐的口头联为代表:

        日下荀鸣鹤;

        云间陆士龙。

        《后汉书》孔融(153-208)写有堂联:

        座上客常满;

        樽中酒不空。

        这比陆云(262-303)起源说提前了近百年。

        不管如何,楹联起源很早,经不断完善成熟,至明清形成高潮,这是无异议的。

        楹联文化在国人中具有牢不可破的群众基础。一个人可能未看过中医,可能未看过京剧,可能未欣赏过中国画,而几乎家家户户人人,都与楹联亲密接触过。以春联为例,早在宋朝我国已普及了桃符(春联前身),以王安石元日诗为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见,桃符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了。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要添加春联一副。其微服视察,还为外出未归的苗姓阉猪者亲题: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应该说,朱元璋是现代纸质春联的发起者和推动者,起到过里程碑的作用。同时他扩大了应用范围。如题赠徐达联: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康熙、乾隆帝都是作联高手,除了故宫琳琅满目的对联大多出自他俩之手外,神州名山佳地,无不留下他俩的联迹。

        由此看,楹联或出自皇廷,或出自草野;或出自名人达士,或出自平民百姓,雅俗共赏。

        科学鉴别楹联优劣

        鉴别一副楹联的优劣,大体要从意、辞、情、艺诸方面综合分析。单从辞句、格律、书法等单方面观察,是很难识别楹联好坏的。

        意是一副楹联的主心骨。诗言志,词情长,楹联则意厚。对联最重要的是意联。背离这一条不可能成为好联。

        清末状元孙家鼐为朱元璋做过和尚的龙兴寺作过这样一副联:

        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郡昔钟天子气;

        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

        云南省武定县狮子山,传说明第二代建文皇帝,被其叔朱棣夺位后曾在此做过和尚。寺里有这样一副联: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两副对联合起来看,活脱脱地叙述了明朝三代历史。朱元璋成长和艰辛创业,二代允炆皇帝的失落及朱棣夺位,都从联中展现出来。

        撰联要注意炼字,这和做诗是一致的。杜甫就是炼字的典范。他在诗中写道:“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对仗别致,令人赞叹不已。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与“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与“润”,令人叫绝。贾岛也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用“推”还是“敲”?苦思不定,最后流传成做诗要推敲的佳话。

        斟字酌句不是仅仅针对初学者,老于此道者更是孜孜不倦。如一门三学士的苏东坡一家,炼字的典故就很多。传苏小妹曾出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让苏东坡加一字。苏东坡加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评为下品。东坡又改作:“轻风摇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认为还不属于上品。追问下,苏小妹念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并讲出一番道理,闻者信服。

        情是诗联的精髓,一副联如不能以情感人则谈不上好联。楹联表达情感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不受固定字数的束缚,节奏又可以随用而设,故往往比其他文体更能打动人。特别是哀挽、题赠等主题联。

        林则徐到广东禁鸦片烟,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林则徐在自己的府衙挂出了这样一副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此联大义凛然,器宇轩昂,情理交融,刚正不阿。关键的大刚二字,语出孟子。孟子在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说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联句引经据典,才气非凡。更重要的是情感震撼人心。

        顾炎武一岁时,生母病重,留下三副遗联,其一是: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岂能无妻?倘他年重对婚姻,莫向生妻谈死妇;

        儿随严父卧哉,小童子终当有母;待异日再承慈训,须知继母即亲娘。

        对联血泪交融,感人肺腑。据传顾炎武后母见联后,感动得痛哭流涕,尽职尽责地担负起亲娘的责任。

        艺是楹联引人入胜的看点。国语文法技巧都可以在楹联中应用。欣赏楹联,要注意其中的玄机,找出其巧妙之处。很多技巧,在楹联中往往是重复叠加使用,起到美幻奇的效果。

        杭州西湖周遭文化沉淀雄厚。唐朝白居易的七律,宋朝苏轼的绝句,周彦邦的词,人们耳熟能详。明清朝,人们印象较深的却是楹联。如明董其昌冷泉亭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以设问句成联。此联一出,直到今日,还有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清朝楹联名家俞樾答联是:“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俞樾妻答曰:“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俞樾女儿回答最具文学性:“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意指大禹治水,项羽“力拔山兮”。松江女所作的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光明日报》4.14 姜玉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