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地球上仍然有人类未曾触及和认识的蓝色土地——海斗深渊。这类深海分布在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地带上,水深范围从6000米到1.1万米左右,也称为“超深渊”或“海沟”。
全球共有37条超过6000米的海斗深渊,所涉海域接近于我国的陆地面积。其中5个分布在大西洋,4个分布在印度洋,28个分布在太平洋。各学科科学家都对海斗深渊感兴趣——超高的静水压力、缺乏阳光、匮乏的食物供给、特殊的海底地形和活跃剧烈的构造活动——极为独特的生命、环境和地质现象,或许将会把相关学科的研究带入全新的境界。
全球80%的地震都集中在海斗深渊以及附近岛屿,如果能记录这些地震波信息,对研究海底地震诱发机制及解析海底深部地质构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最初认为海斗深渊中缺乏生命的观念完全相反,生物学家发现这一环境中其实栖息着大量的奇异底栖生物。超过一半的底栖生物为海斗深渊环境所特有——也就是说,这些生物仅能在水深大于6000米的海洋环境中生存,而在生存条件较好的水深小于6000米的海洋中,反而无法生存。这些微生物还提醒人们:在地球生命演化的初期,很可能存在着有别于嗜热起源方式的其他生命起源途径。
然而探索海斗深渊并非易事——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水中物体所要承受的海水压力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如果是在1万米的海底,每一个手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就得承受约1吨的重量,这样的压力足以摧毁大部分的科考设备。因此,长期以来科学界对海斗深渊的了解十分有限。
随着技术的进步,多个国家先后启动了针对海斗深渊的科学研究。而支撑研究的探测装备技术也正成为国际海洋科技竞争的焦点。我国目前几乎所有的海洋科研项目都局限在小于5000米水深的海域。今年4月,中科院启动了“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项目,将利用“蛟龙号”深海潜水器和深海探测设备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与试验,建立和发展我国海斗深渊学科体系。
(《光明日报》5.29 彭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