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6月07日 星期六

    “异类”官员熊国剑

    《 文摘报 》( 2014年06月07日   01 版)

        熊国剑,51岁,湖南永州市江永县交通运输局主任科员。作为撰写舆论监督报道的基层官员,他自认不适应官场,如今陷入自证不是举报人的尴尬。

        湖南江永,湘南边陲小县,每天通往省会长沙的火车和汽车都只有一班。一条主干道穿城而过,交错几条小街,构成了县城的骨架。

        熊国剑在这里生活了51年,从中学代课老师到乡镇副镇长、县委机关报记者,再到交通局副局长,在外人看来,可谓步步高升。可已当官十多年的熊国剑不这么认为。“我一开始对官场就没有一点兴趣,就是没办法,无奈。”

        卷进漩涡的“举报人”

        51岁的熊国剑一度想离开江永,他始终想和这里脱离,是觉得自己被卷进了一个漩涡。

        漩涡源自一封举报信,题为“江永县一批县官弄虚作假违法乱纪安排自己的子女”。去年3月,它出现在湖南省红网上。信中揭发:6名在任的江永县级领导干部,为子女伪造在外地工作的档案,之后将其调回江永的行政或事业单位工作,以规避本应参加的统一招考。

        举报信在红网悬挂了将近8个月,十分醒目。但直至媒体跟踪报道之后,包括先后两任县委书记在内的6名官员才被免职。小县城官场地震,官员们关注的焦点不是以权谋私的丑闻,而是“内鬼是谁”。

        网帖中,6名县里官员及子女姓名、子女现在江永的供职单位都写得清楚,举报者对这个圈子可谓了如指掌,“就是圈里人”,很多人猜测。熊国剑成了最大的“嫌疑人”。有当地官员甚至对他直言:你得罪了整个官场。

        “我不是举报者,我对网络不精通,连怎么上网发帖都不会。”熊国剑辩解着,他转而又说,“就算做了又怎样?这件事不该做吗?”熊国剑认为,自己的这种思维,让他在圈子里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有官员朋友纷纷替他“脱罪”:肯定不是老熊做的,他如果想做,绝不会匿名。

        “成也文章,败也文章”

        威胁不期而至。江永县公安局的警员黄海记得,去年4月,熊国剑曾跟他讲述,接到了一个来自邻县江华的陌生电话,一名男子语气凶狠:“有人要出钱买你的手和脚。”

        这些威胁的根源要追溯到熊国剑年轻时。上世纪90年代末,他是当地县委机关报《江永报》的编辑,年轻气盛,对当时官员的“胡来”异常敏感。其中一个监督对象,是当时的桃川镇党委书记李连勇。

        1997年,李连勇率领40余名镇干部,把该镇水美村24户村民30余亩长势喜人的秧苗统统拔掉,原因是江永要建“中国香柚之乡”,推行稻田改种香柚。那一年的7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熊国剑的署名文章《秧苗何辜,遭此劫难》,并配发了题为《要时刻想着农民的利益》的短评。

        这一年里,熊国剑报道了一系列事件,由《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等全国主要新闻媒体公开予以曝光。“熊大侠”成为全县的新闻人物。

        副科级待遇的公务员,为什么要写监督类报道?

        熊国剑总以作家余杰的一段话作答:“写作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一种不可能回头的选择,车轮一旦发动,命运就已经注定。”他觉得这话就是写给自己的。

        上世纪90年代,熊国剑因为文章写得好,被调入桃川镇做副镇长。如今,他对自己的总结是“成也文章,败也文章。”而实际上,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他,对国家、对时代始终有感恩情结,“监督批评它,是希望它好。”

        “江永需要这样的人”

        因为这些文章,从1998年起,县里找熊国剑“申冤”的人越来越多,不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有时候第一批人还没送走,第二批又接踵而至。同事们戏称他的办公室是江永县的“编外信访办”。这“盛况”在1998年年底终结,《江永报》解散,熊国剑的去留成为问题。后来,他被安排到江永县交通运输局担任副局长。

        当时的领导对这位“刺头”怀有戒心,晾了他好几天后,才给他安排办公室和工作。周围的人都对他若即若离,很难找到一个说话的人。

        走在大街上,他也能感觉到一种疏离,认识的人能不与他打招呼就尽量避而远之。只要有人与熊国剑零距离接触,第二天,小县城就会传言他又要曝某某部门的光。

        担任交通局副局长期间,熊国剑曾分管汽车厂改制,这次面对的是下岗职工。有工人跟他诉苦,说一刀切的赔偿如何不公,他也没了辙,只能回答:“政策就摆在那里,就那么些钱,没办法。”

        熊国剑说,这些年,他始终觉得进退两难:身处官场,终究还是融不进去,不熟悉这里的“游戏规则”;可要出来,却又没那么容易。但交通局党委书记郭星觉得,江永县需要这样的人。“有熊国剑在这里,至少有些人不会胡来。”

        再也没动过笔

        5月21日的酒桌上,熊国剑一仰脖,干了杯中的米酒,与李连勇握手言和。

        就在《南方周末》刊发了熊国剑事件的当天(5月15日),李连勇一大早发来了短信:“有关我的叙述很感谢。实际上,我也从未怪过你,也许当大官,没人监督,跌得更惨。”

        曾任桃川镇书记的李连勇,因为当年熊国剑报道的拔苗事件被处理,丢掉了原本可能进入县委常委班子的机会。这让熊国剑感慨万千,他觉得连自己“监督”过的人都能理解他,已是莫大的宽慰。

        事实上,从2003年起,熊国剑再也没动过手中的笔。

        弃笔沉默的最大打击来自于2003年,江永爆出一桩丑闻:县里耗资千万元的“引水工程”,承包给一个没资质的个体户,因工程质量低劣,导致屡屡停水,最后全部报废。

        此事经熊国剑参与撰写,被《人民日报》报道,但相关责任人安然无恙,这让他备受打击。而此前他写的批评报道中,接受他采访的三个村支书被免职了。此后十几年,熊国剑再未写过一个字的批评报道,他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从政14年,熊国剑自认为始终没做什么出格的事儿,这让他庆幸,“无私无畏,真要有把柄,早就被弄死了。”他说。

        (《新京报》6.3 朱柳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