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学灵感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天文学事件,以往被认为是文学手法,天体即某种预兆。但是近年来研究者认为,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1564—1616)适逢科学革命时代,很多新研究、新发现和根深蒂固的旧有学说发生猛烈撞击。
很久以来人们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打破了地心说的垄断地位。《哈姆雷特》剧本诞生于1546年。在第二幕,王子预见自己是“无限空间之王”。这可能暗指一个新的、无穷的宇宙。
午夜时分,哈姆雷特父亲的幽灵来到城堡。值夜岗的守卫告诉哈姆雷特的朋友,夜空中出现一道亮光时幽灵便会出现。《哈姆雷特》中出现的那颗星很可能是超新星爆发。
精神疾病记录者
癫痫、精神崩溃、睡眠障碍……16世纪的医学非常粗陋,但莎士比亚剧中一些角色的行为往往和现代医学所描述的神经疾病症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神经科学家以《麦克白》为例:麦克白经常出现幻觉,有声音告诉他,他再也无法入睡。这些症状表明他有认知功能受损、无意识举动、失眠和精神崩溃。麦克白可能患有朊病毒病,简单来说就是疯牛病。再比如80多岁的李尔王,说话狂妄,往往不由自主地加快语速,这是帕金森症的症状之一。他有时候不认识自己的女儿,有时候又能认出来,整体症状提示李尔王可能患有路易体痴呆,这是老年痴呆症的一种形式。诸如此类的分析还有很多。
莎士比亚为何吸引我们
数世纪以来,学者们认为莎士比亚掌握的词汇量比同时代的人更大,但是最新研究却发现他词汇量与同时代的剧作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究竟为什么莎士比亚的作品如此扣人心弦?莎士比亚自己写道:“我最擅长的是给旧词穿上新装。”比如《奥赛罗》中,当伊阿古说服奥赛罗相信妻子苔丝德蒙娜不忠,他告诉奥赛罗:“这是最刻毒的恶作剧,魔鬼的最大玩笑,让一个男人安安心心地搂着枕边的荡妇亲嘴,还以为她是一个三贞九烈的女人!”这段台词把动词kiss(吻)替换成名词lip(唇),同时使用wanton(放荡的)这样一个形容词作为名词。
这种“功能转换”的修辞手法,在不伤害传达意思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奇性,唤起读者更多的注意力和认知水平,让阅读变得更有挑战性。脑扫描显示,莎士比亚的句子激活了大脑中与情感以及自传体记忆有关的区域,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此外还激活了基底核,这是一个双语切换时会激活的区域。“他迫使大脑更加运转,更深层地处理信息。”
(《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第21期 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