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5月08日 星期四

    开往北京的814路公交

    《 文摘报 》( 2014年05月08日   08 版)

        814路是跨越北京城区和河北燕郊的9条主要公交线路之一。清晨,等车队伍最长时达到300米,但十几位老人总能站在队伍最前端。为了让儿女多睡十几分钟,能在上班的路上有个地方坐坐,这些老人提前到公交车站替儿女排队。  

        哪个父母能忍心

        每天,大约有50万人从河北燕郊到北京上班。

        清晨5点半,天还没亮透,814路早班车开始发车。张红英的手机闹钟也响了,54岁的她从床上爬起来,将前一晚泡好的黄豆倒进豆浆机,再把面包塞进烤箱,洗把脸,赶紧拎着保温杯下楼排队。

        她已经在这里帮女儿排了4年队,连814路的公交车司机都认识她。

        “孩子太累了,晚上加班到家就快12点了,我着急啊,这时间能睡够吗?”张红英的嗓门挺大,“我早起来一会儿,就当锻炼身体,她能多睡半个小时呢。”

        31岁的女儿孙梦(化名)大学毕业后进了北京一家日企,已退休的张红英也从老家河北邯郸跟了过来。她们开始在北京租房,搬过三次家了。

        2009年的一天,张红英接到一张小广告,上面写着首付10万元就能在距离北京30分钟车程的地方拥有自己的房子。那个地方叫燕郊,天安门往东40多公里的一个河北省小镇。

        张红英痛快地交了订金。可售楼广告说的30分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想开车上班,先得摇到号吧,而且早高峰进京方向的高速公路在收费站就开始堵了。公交车倒是有专用车道,可人多车少,挤不上去,在车门那儿一“挂”就是十几二十分钟,再碰上插队打架的,司机索性熄火不走了。

        “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头啊!”第一次看到814路车站前的长队,刚搬来的老梁简直“看不到希望了”。第二天,他就加入为孩子排队的阵营。“他们上班,天天四五个小时在路上跑,哪个父母能忍心啊!”

        57岁的老梁老家在内蒙古赤峰。为照顾在北京工作的女儿,他卖了老家的房子,来到燕郊。

        814路的终点站北京国贸,并不是小梁的目的地,她还要再挤18分钟的一号线地铁。有一次,老梁去北京办事,和女儿一起走。公交车在国贸桥下停稳后,小梁说了句:“爸我先走了啊”,就朝地铁站跑。老梁一路追,使劲追,追到地下通道入口时还能看见个背影,但等他走下楼梯,女儿已经没影儿了。

        跟父母在一起就会撒娇

        插队是这里的大忌,曾有“火爆脾气”的东北邻居把插队者揪出来,摁在地上打到鼻子出血。

        张红英和女儿也受过委屈。那天,孙梦像往常一样,挤进队伍,站在张红英前面。可后面的小伙子不干了。“你为什么站我前边?”小伙子的声音很不客气。“我妈帮我排队了。”孙梦回了他一句。

        小伙子拽住孙梦的衣服,抬腿想给她一脚。孙梦闪开了,可站在旁边的张红英急了,她像母鸡一样张开双臂,把女儿扒拉到身后,堵住小伙子喊了一嗓子:“你打我吧!”

        对着一个老太太,小伙子没敢再动手。车来了,孙梦被后面的人稀里糊涂地挤上去,可她越想越不对劲,“我妈怎么样了?我怕他回来打我妈!”

        车开了一站地,孙梦从几乎没有缝隙的车厢里拼命挤出来,打车回814总站,直到找到张红英才放了心。孙梦说:“不跟父母在一起时,我也很独立,比较强势,但跟父母在一起,就会不自然地有撒娇的感觉。”

        当父亲的恨自己没能耐

        经过多年观察,张红英发现燕郊排队的父母分为三拨:最早一拨5点半就出现了,那是孩子上班特别早或者特别远的;接下来是包括她在内的“中班”父母,6点半左右开始排队;最后出现的“晚班”父母离开车站时已接近8点。

        张红英到达车站时,60岁的辽宁人老包正往家里走。路上,他碰见刚出门的老蔡。“你今天不排队了?我那个已经上完了,走了。”戴着眼镜的老包站在路边,慢悠悠地说。“不排,儿子出差了,不在家。”老蔡说。

        两年前,老包在燕郊买了房,他和老伴从老家搬来照顾儿子起居。“我们这个年龄段,孩子就一个两个,儿女在哪儿落脚,父母也就跟着了。”老包说。

        “你不得跟着照顾他嘛。”老蔡附和着。一年前,他和老伴离开河南开封老家,来这里照顾刚出生的孙子。早上,他出门排队,老伴留在家里做饭。

        老伙计们凑在一起聊聊天,时间倒也过得快。虽然大家叫不上彼此的名字,但谁今天没来、谁搬到北京住、谁的儿子生了孙子、谁的老伴住院,都一清二楚。

        “走了好几辆车了,人家孩子都来了,咱的怎么还没来?”王立柱戴着鸭舌帽,搓着手说。他帮儿媳妇排队。

        59岁的王立柱是黑龙江大庆人。2008年,小儿媳妇生了对龙凤胎,他来北京照顾。

        王立柱的小儿子以前是水泥厂工人,下岗后和媳妇到了北京,他跑业务,媳妇在秀水商场里当导购。俩人在北京管庄附近租了间平房。王立柱觉得老换地方对孩子不好,他掏出积蓄,又向亲戚借了几万元,让小儿子在燕郊买房,装修完还没晾干,全家人就搬了进去。

        每天早上5点,王立柱就轻手轻脚地起来,烧开水、做早点,然后叫醒儿媳:“到点了,起来吧,吃饭了,我去排队。”

        王立柱的老伴几年前去世,几乎从来没抱过儿子的他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一个哭,另一个也跟着哭,一个病,另一个也跟着病,医院的人都认识他了。等两个孩子病好了,王立柱也病了一场。

        “有时就恨自己,当父亲的没能耐,要是父亲是大款,给孩子几百万,买个大房子,雇个保姆,还用啥啊!”他叹着气,双手插在裤子口袋里,显得有些驼背。

        真的挺累的,心累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燕郊这些排队的老人。节目中有一位名叫秦桂珍的60岁老人,帮女婿排队,冻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女婿肖枫在西北三环上班,814路到达终点站后,他还要挤进一号线地铁,换乘四号线,出来再坐几站公交车,每天上班路上就要花两个半小时。

        那期节目播出后,网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看法。有网友说:“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不管孩子多大了,都愿意牺牲自己让他过好点。”也有网友反驳表示,多大了还不能自理吗?!

        现实中,像张红英一样的人也遇到过类似的质疑。

        实际上,女儿小梁并不希望父亲帮自己排队。怕父亲在外面站的时间太长,小梁起床后在家里紧忙活,“还不如自己去站呢”。她曾经提出不在家里吃早点,就可以省下时间,可母亲不同意。

        小梁今年27岁,她其实并不想在燕郊买房,“我自己在二环租房挺方便的”。现在,她下了班就得往回跑,坐上车还得给家里打个电话,要不然父母不放心。她考虑过回北京租房,但想了想,心里过意不去,“我爸妈在这儿,说白了无依无靠,背井离乡,如果我每天回来,即使我辛苦点,但他们会觉得一天能有个盼头”。“有时候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要考虑他们的心情。”偶尔,小梁也会跟别人抱怨一下,“我真的挺累的,不是我来回跑得累,我是心累。”

        孩子都是“懂事的”

        为解决814路公交车的排队困境,老梁曾在网上给北京市长信箱写过信。没想到,这封信真的起到了效果。没过多久,814路在早高峰期间缩短了发车间隔,增加了车次。

        周末,孙梦待在家里,她不让张红英做饭,自己下厨做了个糖醋排骨。“女儿挺好的,老是给你惊喜。”张红英脸上露出笑意。“我过生日,她给我买项链,有珍珠的,有银的,有金的,还给我买玉手镯。”她一样一样数着,“我挺感动的,女儿休息时间不多,还来陪我。”

        在这些排队的父母口中,孩子都是“懂事的”。来自东北的董阿姨说,一天晚上她回家,发现儿子已经把饭做好了,还喂到她嘴里,说了句:“妈妈,谢谢你。”

        “北方男孩子一般不怎么说这些,我看他没咋说,眼泪就在眼圈里,没流下来。”董阿姨也哽咽了。

        早上7点左右,孙梦在车站前和母亲会合。她上车,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车窗外,张红英冲女儿微微笑着。孙梦说,这是她最难受的时刻。

        “她越笑,我越难受……”泪水漫上来,孙梦说不下去了。

        但是,没有时间伤感。一天的征途刚刚开始,814路将向西行驶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北京。孙梦应该抓紧休息一会儿,终点站所在的那座巨大的城市里,还有一大堆公司报表等着她呢。

        (《中国青年报》4.30 王晶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