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5月08日 星期四

    史海钩沉

    萧乾与沈从文的师徒恩怨

    《 文摘报 》( 2014年05月08日   08 版)

        沈从文与萧乾的亲密超出一般师徒关系,可是,萧乾早年赠送给我的作品,包括其与夫人文洁若写的萧乾传略却只字未提。

        经恩师发表的《蚕》成为名作

        1931年萧乾在北京辅仁大学与安澜合编《中国简报》,经国文课教师杨振声介绍,去采访沈从文。沈从文十分欣赏这位勤奋、进取的文学晚辈,从此成为文学至交。这期间,沈从文经常给萧乾写信,讨论文学问题,大都用“乾弟”这个亲昵的称谓。

        沈从文曾主动提出来,要萧乾提交短篇小说给他过目。在这番鼓励下,萧乾认真写了一篇叫《蚕》的短篇小说,寄给沈从文。三个月后,小说在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公报》副刊刊登了。萧乾发现,刊出的这篇文章经沈从文细心修改过,他把别字誊正了,把虚字去掉,这对萧乾是一个激励,也是鞭策。萧乾后来写道:“……但从那以后,我把别字看成鼻尖上的疤,对赘字养成难忍的反感。学着他那简练的榜样,我少用‘虚’字,少说无力的废话。自然我还不行,我仍得努力下去的。”

        后来,林徽音读了这篇小说并通过沈从文约见了萧乾。可见,《蚕》是萧乾的成名作。

        1935年7月,萧乾刚大学毕业,也是由杨振声和沈从文联合推荐进入《大公报》编文艺副刊的,其后兼任旅行记者。

        沈从文还为萧乾的短篇小说集《篱下集》亲自写了《题记》,其中有热情洋溢的话:“他(萧乾)的每篇文章,第一个读者几乎全是我。他的文章我除了觉得很好,说不出别的意见。”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沈从文与萧乾联名出版了文艺书信集《废邮存底》,无形中也提升了萧乾的文学地位。

        后来,萧乾因“八一三”《大公报》缩版遭遣散,往后生活费也是杨振声和沈从文给予补助的。

        凡此种种,都可说明沈从文对萧乾的恩重如山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已超出一般师徒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一直维持到“文革”后期。

        可是,我在萧乾早年赠送给我的作品,包括萧乾与夫人文洁若写的相关萧乾传略,对沈从文这段恩情却只字未提,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交恶原因

        萧乾与沈从文之间的纠葛,外人讳莫如深,直到2001年12月萧乾发表《我与沈老关系的澄清——吾师沈从文》。此文写于1999年,萧乾当时已缠绵病榻,叮嘱其妻文洁若待他身后再发表。

        文章开首写道:“人家都说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大弟子,其实我在文学道路上得到沈从文的指引提携,比汪曾祺要早。他是我的恩师之一。”

        萧乾在文章中总结出他与沈从文的交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是在沈从文与丁玲闹翻后,丁玲在多个公开场合,毫不留情地抨击沈从文,但萧乾仍然与丁玲保持密切来往,没有划清界限。对此,萧乾的解释是,他与丁玲有密切的工作关系:“1983年6月,丁玲大姐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化组组长,我是副组长。我们经常在一起开会,谈工作,相处融洽。”

        其二的原因较为曲折和复杂——

        1957年,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萧乾认为文艺界将迎来开放的春天,发表了题为《放心·容忍·人事工作》的文章。

        文章援引西方的名句为例:“我完全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情愿牺牲我的性命,来维护你说出这个看法的权利。希望共产党人事部门对知识分子放下心来,健康地开展‘鸣’和‘放’的工作。所谓‘民主精神’,应该包括能容忍你不喜欢的人,容忍你不喜欢的话。”萧乾无疑成为被引出洞的“傻蛇”,很快被扣上“右派”的帽子。

        萧乾在发表文章同时,还曾鼓动沈从文“鸣放”,所幸沈从文没有为其所动。如果他像萧乾天真地写文章,最终肯定也会被打成“右派”。

        沈从文一生对政治都是十分淡泊的,他于1949年便主动要求进故宫博物馆当一名讲解员,专心研究古代服饰,可见他大隐隐于市的心态。然而,在中国那段政治禁忌如影随形的日子里,沈从文为了自保,难免也被迫说出违心的话、做出违心的事。

        据萧乾透露,沈从文1957年在文联大楼曾公开批判萧乾,他“竟把我(萧乾)协助美国青年威廉·阿兰编了八期的《中国简报》(这原是一份朴质地对外宣传中国新文学的英文刊物),耸人听闻地说成是萧乾‘早在三十年代初就与美帝国主义进行勾结’”。

        欲和解孰料缘悭一面

        那是人性扭曲的年代,也许就沈从文而言,心中明白,萧乾与政治扣得很紧,注定倒霉。一场“反右”运动,已把知识分子整得死去活来,所以他不愿与萧乾走得太近,这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政治原因,也使沈萧这段宝贵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重污染。但据萧乾在同一篇文章透露,他与沈从文在晚年已和解。  

        萧乾写道:“1988年春,《人民日报》记者李辉告诉我,沈老师同意见我。由于李辉要出差,我们商定,他一回来就陪我去崇文门沈老师的寓所去拜访他。没想到,五月间沈从文老师这颗文坛巨星,突然陨落,就失去了机会。”

        (《羊城晚报》5.1 彦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