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

    评析

    安倍的“偷换概念”不过是拙劣诡辩

    《 文摘报 》( 2014年04月24日   07 版)

      近期,随着克里米亚问题成为国际焦点,一直处于聚光灯下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似乎被抢了风头。

      3月24日,安倍借出席G7集团首脑会议之机,发表了一段耸人听闻的言论:“克里米亚问题不仅发生在乌克兰,类似现象也存在于其他地方,尤其是亚洲。”根据日本媒体的解读,安倍口中的“类似现象”正是暗示“中国之于钓鱼岛”。安倍借国际社会对克里米亚的关注,试图把钓鱼岛议题引入到国际舆论,如此巧舌如簧不由让人想起了古希腊靠吸引眼球获得报酬的诡辩家。

      “偷换概念”是诡辩家最常用的演说技巧之一,而这恰恰是安倍的“专长”。克里米亚与俄乌两国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钓鱼岛却自古即是中国固有领土。

      其实,早在2013年5月,安倍晋三在接受美国《外交》杂志采访时表示:“关于靖国神社,我想谦恭地提醒你们想一想你们向战死沙场者表达敬意的地方,即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在安倍口中,供奉二战元凶祸首的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和埋葬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美国阿灵顿公墓被相提并论,而二者唯一的共同点仅是都与亡者有关。

      在2014年1月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安倍再次抛出惊人之语。他提出:“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尽管当时英德两国经贸联系紧密,但这最终没能阻止战争的爆发,而当时的英德关系又与今天的日中关系非常类似。”安倍的诡辩再次震惊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无正义性可言,而当前的局势则是走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的中国,遇到了忌惮中国崛起的日本。两者孰是孰非,世界各国人民一目了然。

      安倍利用西方媒体对东亚情况的陌生,试图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将一些对亚洲情况似是而非的描述带入到西方语境当中,以谋求西方舆论对日本的支持。这恰恰暴露出日本某些政客在处理与亚洲各国关系时的一个顽疾:并非不了解历史,只是不能正视自身在历史上的污点。

      (《环球》2014年第8期 李若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