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

    少女巷的历史回响

    《 文摘报 》( 2014年04月19日   07 版)

        400多年前,在荷兰人占据时期,纽约曼哈顿岛上通向东河出口的小溪边是荷兰来的小姑娘们的浣纱之地,因而得名“少女巷”。1664年,英国人占据曼哈顿岛,少女巷的名字被保留下来,只是将荷兰语的拼写改为了英语拼写。

        400多年来,少女巷见证了曼哈顿岛的风云变迁,见证了从田园牧歌到商业暗流的涌动,见证了从钻石贸易到纽约联储地下金库,也见证了美国政治格局中首都的历史变迁。

        1790年3月,47岁的新任美国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来到了美国首都纽约,租下了位于少女巷57号的一栋房子。虽然租住时间不到半年,但在这段时间中他创立了美国第一个负责专利的办公室,提升了美国和欧洲的外交关系。更重要的是在1790年6月20日,时任财长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士·麦迪逊来到少女巷。在一次家宴上,三人促成了美国首都的变迁,政治中心从纽约搬到费城,10年后再搬到华盛顿,直到今天。

        1820年左右,少女巷成为继百老汇大街之后首批有煤气路灯的街道。1827年在少女巷上建起了带有天蓬、被称为“纽约廊”的购物中心。可惜,1835年的大火中,少女巷附近的674座建筑被付之一炬。19世纪末期,少女巷的钻石区开始繁荣,并一度成为纽约珠宝交易的代名词。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一大批金融和保险公司的进入,这里的房地产价格开始不断上升,珠宝商们不得不向北移到纽约47街附近,以至于1925年一本房地产的指导手册将47街称为“纽约的新少女巷”。

        400多年前的少女们可能无法想像,平日浣纱的小溪,有一天会成为全球金融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众多超常规支持项目的操盘地。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纽约黑帮》的结尾,闪回了曼哈顿下城近百年的变化,从木制房屋到数层高的楼房,再到巨大的布鲁克林大桥;从20世纪初英国女小说家阿梅莉亚·伊迪丝·巴尔的小说《少女巷的小姑娘》所描述的1791年时走着伟大人物的少女巷,到今天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成就着纽约傲然全球的标志性天际线,楼宇之间的树荫已然不再。

        (《经济观察报》4.14 邢毓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