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悲鸿遗孀廖静文女士透露诸多有关徐悲鸿画马的细节,可为鉴别悲鸿真迹参考。
廖女士介绍,徐悲鸿画马,一是“精研其结构”,对马的每根骨头、每块肌肉均有精深了解和准确把握,能捕捉瞬间的优美体态;二是“细审其神情”,这一突破发生在1940年印度之行后,当时徐悲鸿在印度终日与马相处,对马的喜怒哀乐有了更入微的观察。
徐悲鸿在印度之行后所画的马,骨骼突出,胸肌发达;四肢的膝、踝关节塑造坚实而充分,另用浓墨、焦墨绘出鬃、尾的飞舞之状;鼻孔大,并以白粉施于鼻梁骨最高处。“悲鸿画的马腿比其他画家所画的都要长,但观者会觉得夸张得恰到好处。”
廖女士还介绍,徐悲鸿从不用盒装墨汁和宿墨作画,每次画前,必让她用上好墨块当场研磨。他还十分讲究用纸,最差的也是皮纸和高丽纸。徐悲鸿一般不在画上题太多的字,题款也都在画的最边上。
目前,国内收藏徐悲鸿真迹最多的是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散落民间的仅小部分,“市面流出来的作品,绝大多数不可信。”
(《解放日报》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