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4月15日 星期二

    聚焦转型期社会的“安全感缺失”

    《 文摘报 》( 2014年04月15日   01 版)

        日前,这样一则帖子在网上流传,引人深思:

        “一位北京工程师购入PM2.5检测仪,并意识到了开窗的巨大风险。又买了一个二氧化碳检测仪,并意识到了不开窗的巨大风险。为解决两难困境,购入空气净化器,随后发现吸附式净化器的副作用,臭氧的风险。然后购入血氧检测仪确定自己是否处于亚健康……”

        这位工程师的处境绝非个案,当下很多人似乎都生活在类似的焦虑当中:课余饭后,不敢让孩子单独到楼下玩耍,一方面忌惮于治安环境,另一方面更忌惮于污浊的空气会伤害孩子的健康;快递送上门,把写有个人信息的标签撕掉,因为担心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以上种种,可以用“安全感缺失”来形容。

        转型期社会的迅速发展,难免将发展中的大量矛盾和弊病短时间内集中和呈现,这些矛盾和弊病对人们生活的渗透是全方位的。

        首先,中国社会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以宗亲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结构正在逐渐瓦解。当经济利益在人际关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道德和情感上的不安全感也随之加剧。

        其次,中国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也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态。改革涉及的所有领域中,距离民生越近,对社会心态的影响越显著。比如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资源有限、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协调等,一直都是存在的老问题。如何在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获取更多更好的机遇、如何从国家和社会保障机制中获取更充分的依靠……种种社会发展中必然经历的不确定性难以在短时间内给出答案,也在客观上形成了这种不安全感。

        “安全感缺失”容易滋生两种复杂的情绪,一种是盲目和非理性,一种是“不确定”感。转型期社会“安全感缺失”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考验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些问题,政府不仅要加以引导,更要在社会管理和保障方面有所举措。

        (《人民日报》4.10 刘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