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4月12日 星期六

    留住巴马

    《 文摘报 》( 2014年04月12日   01 版)

        近些年,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巴马,缔造了“养生传奇”。游客、养生者纷至沓来,千百年来的宁静被打破,生态环境遭遇极大挑战。“要避免巴马成为第二个凤凰古城!”有专家呼吁。

        在广西西北的群山里,一湾盘阳河的清流自山间洞窟而来,穿梭于田塬之间,滋养了“人间遗落的一块净土”——巴马。

        截至2010年1月,巴马健在的百岁老人共有82人,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31人,这已经是国际长寿标准的4倍多!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外科学家就纷纷前来探秘。

        真正让巴马开始声名远扬的,是在1991年举行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年会上,巴马被宣布为继前苏联高加索、巴基斯坦罕萨、厄瓜多尔比尔班巴、中国新疆南疆一带之后的世界第5个长寿之乡。

        盛名之下的困境

        媒体的宣传更加激发了人们对长寿和健康的强烈渴求,竞相前往巴马。

        来自上海的何东子就是其中一员。他和妻子首次来到巴马时,外地人并不是很多。他与妻子每日饮清泉、赏青山、逛洞窟、扶修竹,好不自在。何东子与妻子商量,“下半辈子就住在这儿”。他一口气往屯里交了20年的房租。可不久,他就发现,整个村屯开始喧闹起来。

        不少养生者每年都固定来巴马长住上一段时间,成了“候鸟人”。2006年,巴马旅游接待人数为11万人次,7年后的2013年,这一数字飙升至263万人次,创造了广西旅游史上的“巴马现象”!

        大量人口的涌入,在不同方面考验和冲击着巴马的承载力。建设混乱、环境污染、配套不足等问题,让寿乡的生态有了被刺伤的阵痛。“巴马的水不如从前啦。”当地人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县城巴马河的水是可以进去游泳的,如今看着便觉得脏;盘阳河的水,以前是可以直接饮用的,现在已经不敢喝了。

        “危楼高百尺,手可伸对门,不敢楼边过,恐怕砸到人。”有人用此诗戏谑核心景区坡月村的楼房乱象。放眼望去,除了一排排路边摊,店面的玻璃窗上都贴满了中药保健品、器械与长寿食品的广告。清凉的空气里开始弥漫着熏人的商业气息。

        巴马县副县长蓝善柏坦陈:“坡月以前只是个几百人的小村屯,短时间内涌来几万的外来常住人口,资源、环境、管理等各方面的压力可想而知。”

        更致命的是,“候鸟人”和游客的涌入,正在快速改变着村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百岁长寿老人成了“景点”,告别了过去习惯了的劳作,每天坐在门前,等着游客前来合影,送上长寿红包;当地物价和景区票价一涨再涨;商贩兜售着各色“长寿药”……

        真正的长寿“密钥”

        在巴马,无论是养病养生的“候鸟人”,还是赏景散心的游客,心里都藏着一个心思——从巴马一连串的长寿密码中得到有价值的“密钥”,打开长寿之门。据了解,巴马86%的百岁老人一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当地人几乎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更没有人患癌症。

        陈进超是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他认为,巴马长寿的因素有五大类:宜人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优质的遗传基因。

        巴马地处亚热带与热带的地理分界上,同时也是海洋气候与高原气候的交汇区,气候宜人。巴马空气清新,几个主要长寿村空气中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1万~1.5万个。

        巴马喀斯特地貌位于高原的断裂之处,有很多地下水从地壳断裂之处冒出来,这些水含有丰富的硒、镁、锰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巴马民风淳厚,人们与世无争,心态平和,生活简单。长寿老人习惯早睡早起,一生都坚持劳动,劳动强度适中。饮食也很简单,以玉米粥和蔬菜为主,常吃火麻油、茶油、南瓜、白薯等富有营养的有机食品。这些食物粗糙、能量不高,不会造成营养过剩。

        对于来巴马养生祛病的人们而言,巴马的真正意义更在于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引领人们重新与自然平等对话、与自己内心对话、与社会对话,让生活变得更加简单。

        让长寿之乡“长寿”

        2013年6月,广西全区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构建以桂林、北部湾、巴马为核心的国际旅游“金三角”,重点扶持巴马打造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巴马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长寿文化以及绚丽多彩瑶族文化的巴马,千百年来,一直都保持着人与自然界之间微妙的生态平衡。打破任何一环,都可能使自己“折寿”。

        巴马经济基础薄弱,2010年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全县基础设施落后,未通高速公路,近六成行政村未通水泥路,45个自然村未通电;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近些年来,发展旅游经济虽然带动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GDP,但过度过急的旅游开发,又使这个数百年来养在深闺之中的“俏姑娘”,容颜渐显憔悴。有专家指出,对今天的巴马来说,要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受损的困局,是最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巴马必须破解这一难题。

        “不打扰或者少打扰,就是最好的保护。如果巴马发展到了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房子,污水横流的地步,那么巴马作为长寿之乡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没有了。”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巴马调研时,告诫当地党委政府,“生态环保是巴马的生命。对巴马,我们不看重GDP,在经济增长上不给太大压力,而是看重生态环保建设。”

        记者了解到,在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中,巴马忍痛关停了淀粉厂、冶炼厂等一批污染大户,对23家企业进行重点整改整治,同时严格禁止带有污染性质的企业进入巴马。

        有舍才有得。目前,盘阳河两岸已经没有任何可能会产生污染的企业。“损失的都是传统工业,而旅游业、长寿食品加工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巴马县县长蓝飞宁欣慰地说,2013年,巴马实现旅游收入25.3亿元。饮用水、长寿食品加工业产值均逆势实现两位数增长,成为群众增收的动力源。

        (《光明日报》4.8 刘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