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4月08日 星期二

    溥仪“败家”:明的不成来暗的

    《 文摘报 》( 2014年04月08日   08 版)

      1922年,清室开始大规模筹备逊帝溥仪的婚礼,为了维持“朝廷”的“尊严”和满足皇室的享乐,他们欲将奉天的《四库全书》卖给日本,遭到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

      1912年2月,溥仪退位。民国政府每年拨给小朝廷400万两白银,后改为400万元。但由于逊清皇室任意挥霍,内务府人员经常中饱私囊,所以小朝廷时常入不敷出。而且,民国政府所负担的经费,也往往因为财政困难不能如期按数拨给。

      债台高筑 拍卖宫中古玩

      溥仪不仅维持了旧有的“御膳房”,而且还增添了做西餐的“番菜膳房”。两处膳房每月的花销高达1300多元。1921年以前,内务府公布的“交进”和“奉旨”支出的“恩赏”等款项,每年就要87万多两白银。据说每年小朝廷的总开支都不少于360万两。

      钱不够用,溥仪命人拿宫中的宝贝做抵押向商号、银行借钱。逊清皇室用这种方式共借款超过100万元。后来,“小朝廷”认为这是个赔本买卖,于是开始积极筹款,即拍卖宫中的金银、珠宝、古玩。还于1922年1月,刊登了一份公开出售珍宝古玩的招商广告,引来京师银行、富商大贾,甚至是外国驻华使馆洋人的注目。

      筹办婚礼 欲卖《四库全书》

      1922年,清室开始大规模筹备逊帝溥仪的婚礼,决定按照同治帝婚礼的规模来办理。溥仪要求典礼处大婚用款不准超过30万两,如若超过此数,朝廷就不再拨款。

      但是,按照内务府最后的计算,即使一切从简也需要50多万银元。不得已之下,内务府派人去总统府,恳求民国政府拨发拖欠的岁银使婚礼能够正常进行。民国财政部写了一封颇含歉意的信给内务府,说民国的经费实在困难,所以才导致优待岁费不能按时拨发,现在为助大婚,特意从关税款中拨出10万元以供使用,其中两万,就算是民国的贺礼了。这10万元仍然不能满足溥仪大婚的花费以及偿还以前的债务。为了维持“朝廷”的“尊严”和满足皇室的享乐,他们将目光盯上了《四库全书》。

      1922年3月26日,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各报登载了这样一则消息:清室准备将奉天的《四库全书》以12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日本。

      《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巨大的丛书,乾隆年间完成。当时共抄写了七部,分别收藏在北京紫禁城、圆明园及奉天、承德、杭州、扬州、镇江七处。由于清晚期的多年战乱,到民国时,《四库全书》仅剩下四部。为了防止再发生意外,1914年,民国政府把藏于奉天的一部运来京师,存放于故宫保和殿内。

      逊清皇室欲将奉天的《四库全书》卖给日本的消息刚一传出,马上就受到了各界的舆论谴责。1922年4月1日,北京大学教授沈兼士、马衡等七人发表声明指出,《四库全书》及宫中所藏一切图书古物,都是国家的公产,并非爱新觉罗一家的私产,如果卖给外国人,不但是毁弃国宝,更是国民的耻辱。他们还强烈要求政府迅速派人查明此事,并将《四库全书》从保和殿转移至其他适当的部门,妥善保管。

      由于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逊清皇室出售《四库全书》的企图没能得逞。

      “赏溥杰”  私运书画出宫

      溥仪为了要对宫中的藏品摸底,从1921年起,就指派清室内务府大臣和帝师清查各宫室的陈设和文物。

      1922年9月开始,到1923年1月,溥仪几乎每天都会调阅书画,一饱眼福之后就钤印“宣统御览之宝”,然后塞入两个黄包袱中,通过其弟溥杰的手偷运到宫外,这就是所谓的“赏溥杰”了。当时的溥杰虽在宫中“伴读”,但住在宫外,拥有正常出入宫门的条件。

      清查文物时已经对清单上每一卷轴、每一册页、每一函古籍,都按照其价值做了标记,质量最好的画五个圈,最差的画一个圈。一开始的时候,溥仪是几天“赏溥杰”一次,每次10卷或10册;后来,几乎是每天都要赏赐,赏赐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溥杰每天带走的书画卷册,都是从画了五个圈的物件中挑选的。这些典籍与溥杰上课用的课本尺寸相似,溥杰就把它们混放在课本里,用黄色锦缎包好,再带出紫禁城,从未引起过守卫的怀疑。

      如此持续了大概5个月之久,包括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在内的清朝历代皇帝收藏的稀世书画珍品共1300余件被偷运出宫,暂时囤积在什刹海银锭桥附近的醇亲王府中,后都慢慢地被秘密转运至天津。

      1922年,溥仪听大总管张谦和说乾隆帝在世时,把喜爱的数万件国宝封存在建福宫内,他当即就命御前太监引往建福宫,发现大门封条又厚又脏。可推开门一看,屋内专用收藏箱摆放得极为整齐,箱子里装的都是乾隆帝在世时鉴赏过的宫廷藏品。建福宫中的宝物得有数万件,而且都是奇珍异宝,从此,溥仪常常把玩这些国宝打发时间。

      1923年日本发生大地震,溥仪传口谕命内务府从建福宫中挑选古玩、字画装满百箱,越洋赈灾,还美其名曰:“百箱的‘百’代表百废待兴,就取这个吉利数字吧!”

      可好景不长,1923年6月的一天晚上,一把不明大火将建福宫连同无数珍宝秘籍悉数烧尽。

      (《法制晚报》4.1 肖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