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今,由于国内土地价格的不断攀升,再加上国内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频繁出台,中国房地产企业开始加大力度布局海外房地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已有多家房企公布海外项目,涉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外市场,总投资额达到近900亿元。
对于当前中国房企一拥而上的“出海”热潮,如何规避风险成为首要问题。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法律事务部助理总经理周清华表示,小到社交礼仪,大到政治环境,都是在海外需要考虑的因素。
走出国门较早的中建曾经遇到过两次比较大的政治风险,其中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作为中建总公司驻外主要项目所在地,工程停了,人员撤了,公司所有项目资料留在了当地,工程款自然也无法收回。
除了要重视政治环境外,房企在进军海外市场时要提前摸清当地的礼仪。周清华说,2009年在阿尔及利亚,由于宗教信仰问题导致中国商人和当地人的一场冲突。最后调查发现,是因为当地人不能忍受中国人在当地喝酒后大喊、女人穿超短裙出门,这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当地人,无异于对他们的侮辱。
“和当地人合作时,这些细节都要注意到。”周清华说。同时,环境、气候、用工、税收,这些因素也要考虑进去。
万科集团首席律师颜雪明注意到环境因素这一点。他介绍,在国外,关于环境保护的红线不能碰,否则,不管是群众组织还是政府,都会出来抗议。
“从到国外的第一天开始,就要熟悉国外的各种规则,甚至包括握手的力度,因为任何一项规则的风险最后都可能会以法律的风险呈现出来。”周清华表示。
(《法治周末》3.27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