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逃离工科”成为全球工科教育的最大尴尬。而对于那些已经选择工科的学生而言,转专业、跨专业考研、考公务员、创业……似乎都在使出浑身解数逃离本专业。
如今,在大学校园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流学生学财经(最热是金融),二流学生学高科技(如计算机),三流学生学传统(工科)”,一语道出工科教育的尴尬境地。
缺口大 生源少
《2009年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1999—2008年的高考状元,专业选择集中在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电子信息、法学和计算机等专业。近年来,选择经济管理专业的高考状元更是有增无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为不少状元首选。
工科专业不仅高分报考者下降,整体招生比例也在不断降低。
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1998年工学招生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为41%,而到了2010年下降至33%,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科类专业招生数只占全国总招生数的20%。另外,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也没有明显提高。
中国传媒大学工学院的小宋便是如此,她说:“女生学工科并不占优势,工科专业就业时性别歧视会更大。来中国传媒大学之后辅修了新闻学的双学位,考研时就选择了新闻学。”在校园论坛上,还有人这样写道“如果我还没有逃离工科,那一定是在逃离的路上”。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机,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对高水平工程科技人员的需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是政府对工程教育的日趋重视,一方面则是选择工程领域就读的大学生正日渐短缺。
某工科教师表示,以前工科专业可以招到最优秀的学生,大家都以当工程师为荣,而如今,国家急需的传统工科专业如机械、化工等,却都坐起了“冷板凳”——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又不高,很多学生都不愿报考。特别是金融业高管们高薪的诱惑,成为了很多学生的目标。
事实上,国外工程教育近年来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以美国为例,2008年奥巴马提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概念,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以期巩固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而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美国工科毕业生人数在1986年达到一个高峰,为9.7万人,而到了2011年约为8.3万人,下跌幅度达14%。大学工科生的“逃离”,令美国政府在重振工程教育的路上面临重重挑战。
“做蛋糕”不如“分蛋糕”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众多考生对工程类专业避而远之呢?
学者周大平认为,社会鄙视“做蛋糕”,追逐“分蛋糕”,所以学生热衷于报考金融、法律等热门专业,不愿报考机械工程等专业。而且从职业待遇来看,虽然工科生有较高的就业率,但是高就业率不等于高薪回报。
调查显示,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远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而在发展空间上,经济、管理类职业发展空间大,升职也快,相比之下,工科生的升迁之路就漫长得多,想要成为高级工程师更需要“修炼”多年。相比于工科生的“苦行僧”的职业生涯,金融、管理等职业自然成为学生的追求。
社会地位不高。纵然“高级工程师”的光环让人羡慕,但社会上,对工程师职业的价值认可并不太高。此前,中国工程院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技人员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有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有转岗的意愿。专家表示,我国还未建立尊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文化,工程师职业吸引力较弱。
高等教育本身低成本的盲目发展。很多高校工科专业结构设置混乱,教学培养质量不合格,有些学校工科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而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大学教师中,80%到90%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产业界经验的知识分子,缺乏和工业界的沟通与共同语言。麦可思对2012届部分高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2012届工学本科毕业生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该比例达到了44%。而87%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实习不够,21%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计不够合理。如此教学背景之下,工科学生在学校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也就难和其他人展开竞争。
多方努力留住工科生
对工科生流失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益龙认为,这不仅是某个教育领域出了问题,主要是源于整个社会的分配机制造成的。一些金融、经济、管理等岗位受到追捧,也是由于这些岗位的收入报酬水平较高。国外某些政府在对待那些冷门而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时,常会出台一些补偿政策,对于我国来说,政府也可以从整个社会层面加强再分配的调控力度,来弥补行业间的差距。
传统的工科形象也需要改变,“谈工色变”现象亟须扭转。现在的工科并非大众心中的重机械、低工资等印象,传统工业都在转型升级,向高科技、深加工等方向发展,当工程师并非又苦又累,得不偿失,反而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高、精、尖的技术人才才能胜任。
国外很多大学也在工科教育上进行着改变,来应对工科生源流失。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学系要求,学生除了修习核心课程外,还要选修公共政策或商学课程。该系主任施莱辛格说,这是为了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市场潜力。
信息化时代,拥有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是企业寻觅的“珍宝”。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提供跨学科、甚至涉及多学科的教育,以培养新一代工程师。
(《北京日报》3.26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