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3月22日 星期六

    旅游胜地,想象中的乌托邦

    唐小兵 《 文摘报 》( 2014年03月22日   07 版)

        旅游,开始成为相当一部分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可是,如果我们去细致地询问那些千辛万苦的旅行者的内心感受,却往往不乏“花钱受罪”和“失望透顶”的消极答案。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十年前,笔者曾经旅行到沈从文的故乡,也是20世纪中国最美小说《边城》的原型地凤凰。那时候的凤凰,乡民质朴憨直,物价低廉,小城安静而缓慢,细雨中的古城墙寥寥无人,夜晚的沱江无比宁静悠远。那一刻,笔者真有置身小说主人公翠翠所生活的那个边城世界的美妙之感。可是,短短的十年,这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了:居住价格变得昂贵,物品漫天要价,人心变得诡谲,江水污染严重,物欲横流在大街小巷。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这样一座以清新秀丽而闻名天下的小城,居然开始学大都市在沱江两岸引入了十几家锣鼓喧天声色犬马的酒吧,“如果·爱吧”“私奔吧”等各种或假纯情、或真恶俗的酒吧招牌,就那样在夜凤凰的光怪陆离之中飘摇,似乎在生硬地讥笑九泉之下的从文先生那一颗“赤子之心”。

        这绝非个案,而是正发生在中国诸多旅游胜地,尤其是人文旅游胜地的现象。中国人有旅游的内在需求,而中国诸多城市和村镇也有发展旅游产业的经济诉求,可是,这种发展往往太过于急功近利。在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建主导一切的这些年,很多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以发展的名义弄得支离破碎了。政府官员想象城市的能力和美感极度萎缩,而强行规划城市的跑马圈地能力却一路高扬,似乎只有国际化大都市才是唯一的出路。很多城市的老建筑、老胡同、老里弄、古镇等,都被认为不合时宜而被拆毁。等到这些城市官员发现,其实这些老字号的空间,才是吸引游客甚至投资客的重要文化资源时,“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于是恬不知耻地拼凑一些仿古的空间,装置出一些矫揉的文化,来忽悠游客和投资者。中国的旅游景观之所以如此粗鄙、旅游文化之所以如此低俗、旅游心态之所以如此焦躁,根源之一在于政治文化里根深蒂固的轻视历史、鄙薄人文的基因。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的行万里路,更多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味。这样一个传统中国的读书人群体,跟今天周期性晃荡在中国土地上的游客群体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前者在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与乡村世界本来就有一种亲和的关系,而士人的梦想常存耕读之野趣,士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会心怀故土,最终都会落叶归根。而今天的游客,相对于那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言,则更多的是突然的一次性的介入者(除非景区特别惬意才会重返)。相对于那些被游览的乡村世界来说,游客是匿名的、分散的、强势的,游客表征着城市生活的现代和富有,这是一群有消费能力或者说购买力的人。

        游客总是试图寻找一个更具有本真性、更自然的生活和景观,总有一个想象的原生态文化的乌托邦,而不知道旅游这种现代的行走方式、观光客这种现代的流动人群、旅游开发这种现代的经营方式,本身就是反自然甚至反文化的。虽说人似乎是无法完全脱离自身的历史经验来反省自己和看待世界,可是如果游客的心态能够更开放和包容一点,也许游客与旅游景区的原住民的关系就能够避免悖谬的这一面。 

        (《十字街头的知识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