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3月11日 星期二

    “现在看来我们低估了总理的决心”

    《 文摘报 》( 2014年03月11日   01 版)

        有媒体形容,2013年的中国经济如同一出精彩纷呈的“反转剧”。起始的一二季度,经济增速跌至两年来最低点。但在几个月后,中国经济奇迹般地企稳回升。

        要解读2013年中国经济的“反转”,年中的“钱荒”事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时点。6月20日,中国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陡然飙高至13.44%的最高点。受“钱荒”传言影响,沪、深股市出现暴跌,银行间交易员们开始“不计成本地向其他机构借钱”。

        “银行不是真的没钱,它们就是期待政府能‘松’一下。”一位政府内部人士事后评论,“当时商业银行都有预期,只要一有问题,中央政府就会给钱。谁的哭声大,谁就有奶吃。”

        但这一次,无论关于“钱荒”的新闻如何遍布各大媒体,政府就是不“放水”。

        政府在干什么?

        据多个消息佐证,6月20日“钱荒”发生时,李克强正在中南海怀仁堂开会。他中途走出会议室,打电话部署相关工作。此后几天,他“每天一个批示”,安排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密集召开会议、商讨对策。

        “总理的工作习惯是高效率的。”中南海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但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从长远角度着眼的。”这个“长远角度”,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顶住压力,坚决不增发货币”。

        渣打银行的分析人员在事后一份报告中评论:“我们曾经怀疑李总理是否会推动改革,但现在看来,我们低估了他的决心。”

        以今天的眼光回过头看,“保持定力”无疑是当时唯一正确的抉择。自此之后,各商业银行开始更加重视管好自己的流动性,对货币供求状况也有了更精细的盘算。

        但在当时,这种“定力”却需承担巨大的风险及后果。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曾向媒体透露,“钱荒”期间,他不断接到来自海外的电话。大家的问题高度一致:“中国的银行是不是要发生危机了?”

        “如果换个人,可能就真的放钱了。何必呢?央行又不是没有钱。”一位政府人士说,“但克强总理就觉得,如果‘放水’,银行就会越发有依赖性,所以他始终没有过度干预市场。”

        年终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6%,增速为三年来最低。

        事实上,应对“钱荒”并不是李克强首次展示“定力”。这位政府人士回忆,去年新一届中央政府组成之初,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国内经济下行,三四月份中央财政收入一度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负增长。

        “当时就有人主张扩大赤字,说白了就是欠全国人民的钱呗。但总理坚决不同意。”他说。当时,李克强几次主持召开会议,一方面降低“三公”经费支出,要求中央机关带头压缩“三公”经费5%;另一方面“盘活存量”,用好各部门账上的存量资金。他甚至派审计署清查各部门沉淀资金,责令限期支出,“逾期将由中央财政收回”。

        一位知情人士用“相当不容易”来评价这一系列政策。他说,国务院对经济工作负总责,万一坚持“不刺激”,结果经济真的出了问题,就要承担责任。“不增发货币,不过度刺激,这不仅是‘定力’,也包含科学的预判和坚定的意志决心。”

        (中国政府网 3.4)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