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3月11日 星期二

    上古文明传播并非“由北向南”?

    《 文摘报 》( 2014年03月11日   06 版)

        台湾中正大学历史学教授郭静云70多万字的新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主线在于论证中国上古文明是首先发源于江汉淮流域、然后由南向北传播,这与学术界传统主流观点——中国上古文明首先发源于黄河流域、然后由北向南传播恰恰相反。新书问世激起了两极分化的评论。

        批评:选择运用材料制造“新的神话”

        1月17日到2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在博客上连续发出10篇批评文章,逐条批驳郭著中所运用的考古材料和推论逻辑。

        许宏认为,郭著为将江汉淮流域文明的地位突出,在论据中选择使用对自己有利的材料,厚“南”薄“北”倾向明显。例如,“一本以“夏商周”冠名的专著,在100多幅图中,居然找不到最能代表礼乐文明的青铜礼乐重器的身影。”他说,“任何对历史进程的建构,都必须有扎实梳理过的材料来支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在制造新的神话。”

        肯定:“突破以往的研究思维”有意义

        历史学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姜广辉却认为,此书的意义不在于是否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而在于它突破了以往的研究思维。“在近百年的中国历史研究中,我们的学术界一直缺乏这种以绵密的资料与大思维方法相结合来撰写的历史研究著作。在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遗址文物面前,我们不能仅将有限的传世文献作为解读它的参照系,而应凭着历史学家的辛勤努力,为其创造新的、有助于作可能性分析的参照系。”

        作者:观点无偏向,材料本身给出答案

        身处“靶心”的作者不认同许宏的批评,她表示,她对任何观点都无偏向,“在一步步的摸索中,材料本身给出了答案。”

        撇开“南北中心说”的分歧不论,许宏研究员也向记者表示,中国考古学学科目前进入了转型期,需要构建新的视角。应该超越传统思维,以考古学为本位,构建可与全球文明史研究接轨的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话语体系,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视角与方法随着整个中国考古学的学科转型而得到提升。

        (《文汇报》2.26 吴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