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3月04日 星期二

    “军令状”下的官员态度

    《 文摘报 》( 2014年03月04日   01 版)

        春节前后,全国各省市“两会”密集召开,面对外界的期待与质疑,一些官员频频撂出“狠话”,纷纷立下“军令状”。如河北省长张庆伟宣称“钢铁产能新增一吨就地免职”;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面对城建乱象,保证“我会干掉它”。

        立“军令状”,并非近两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过去“军令状”更多被当成面向公众的政治动员。中央曾经发出“彻底消灭血吸虫”“向四害开战”等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各项卫生运动,起到了一定成效。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如今“军令状”的内涵逐渐转变,成了官员自我施压,体现其担当的证明。

        有一种说法是,领导决心下得越大,说明外界的关注度越高,也说明形势已经十分严峻。近年来各地立下的“军令状”多与经济增长、地产调控与环境保护相关。然而,如果只立目标,不追后果,承诺很可能就只是“空头支票”。

        去年初,数十城市均与国务院签订房价调控目标责任书,但结果却并不如意。面对舆论质询,多地政府绝口不提“违约”情况,不久后,又开始立新一年的“军令状”了。

        当媒体翻出当初的白纸黑字时,却大跌眼镜。这些“军令状”中,并未说明完不成调控目标,会受到哪些处罚。有人不禁感叹,被政府的精明给“摆了一道”。惩罚条款和问责的缺失,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及形象。

        不过,现实政治生态下,那些敢于“立军令状”的官员还是应被点赞。毕竟相对于森严官腔,“军令状”可以更直接体现出官员态度、传播官方声音,让民众更快了解行政问责的逻辑。

        (《廉政瞭望》2014年第4期 曾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