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3月04日 星期二

    那浓浓的乡情去哪儿了

    《 文摘报 》( 2014年03月04日   02 版)

        春节期间,人民日报记者与全国数以亿计的游子一样,从常年打拼的异乡都市,回到日夜思念的农村老家。在感受乡音、为家乡变化高兴的同时,“人气没那么旺了,年味没过去浓了,地也荒了不少……”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种种现象,让人萌生隐忧。

        村里人气越来越淡

        如今农村最常见的家庭结构是空巢老人加上留守儿童。在湖南攸县某村,住记者家隔壁的陈东香带着孙子生活了10多年。两个孙子都在读初中,一个经常偷偷溜出学校去上网,另一个居然跟着几个“兄弟”逃课到广州去玩,“他们爹妈都出去打工了,我也没啥文化,讲不出啥大道理,真不知道这俩家伙今后能有啥出息”。

        就在几年前,陈东香所在的村还有春节舞龙灯的习俗,如今打发时间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打牌、赌博。大年初一,村里不少年轻人就揣着百元大钞玩“斗牛”(一种牌局),都是打工赚来的血汗钱,却根本不当钱。

        撂荒土地越来越多

        在四川省通江县黄嘴头村,承包地里散落着一捆捆秸秆。记者堂叔张平说起来都是无奈,“以前人多,地力也肥,收了水稻,还能再种经济作物;现在只剩老年人种,一年到头就种点水稻,够吃就行,不指望靠它赚钱”。

        类似的情景,同样出现在谭宝龙的山东老家。而离谭宝龙家不远的崔梁坡村,早在2005年就受到“空心化”的威胁。当时,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留守老人绝大多数在60岁以上。

        “空心乡村”靠什么填实

        当下的乡村人气寡淡,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表征:大量剩余劳动力被城镇化吸纳,大批农民聚集到城市,成为支撑发展的强大引擎。然而,乡村怎么办?故乡要想在现代化的基座上继续兴旺,必须解决好两块短板:一是得有“摇钱树”,二是各项社会事业得完备。要补短板,得打好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农村建设两张牌。坐而思,不如起而行。何以解乡村之忧?终归还要靠继续发展。

        (《人民日报》2.25 卞民德 侯琳良 张文 谢雨 知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