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的七种情志活动。人体因外界环境而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活动产生,所以将七情称做五志,分属于五脏。过度的七情,能直接损伤相应的五脏。中医认为,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那么,能不能借七情来治病呢?可以!
以怒解忧
传说战国时期的齐闵王得了忧郁症,久治不愈。宋国名医文挚了解病情后告诉太子:“大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才能治好。”文挚和齐王约好看病时间,却连续三次失约。齐王非常气愤,痛骂文挚言而无信。过了几天文挚突然不请自来,也不施礼,穿鞋就上了齐王的床榻,而且言语粗鲁、态度蛮横。齐王气得翻身坐起,大骂文挚。结果这一怒一骂,忧郁症不药而愈。
长期的忧愁,可导致肺气郁滞不舒、气机闭塞、精神不振,而突然的愤怒可使情绪激动、气血上行、气机通畅。
以悲胜喜
明代有一个名叫李大谏的人。家里世代务农,但他勤奋好学,先后考取了举人和进士,做了大官。他父亲很高兴,10年来时常连夜大笑不止。李大谏请太医为父亲诊治。太医派人到李家报丧:“李大谏患重病去世。”其父闻听悲痛欲绝,一连哭了十几天。这时,太医又派人告诉其父:“你儿子没死,幸亏太医妙手回春。”李大谏的父亲听后止住悲痛,狂笑病也没再犯。
喜悦适度可使人心情愉快、气血和调,有益于健康。但突然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喜出望外,可导致心神惮散而不藏。太医用“悲”抑制李父过度的“喜”,是巧妙地以情治情之法。
以怒治思
有位商人的妻子,因商人外出多年不归,思念成疾,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元朝名医朱丹溪为其诊治后让她父亲打女儿几个耳光,并高声责骂她。女子本是千金小姐,无故被打,既气又怒,放声大哭。到晚上就想吃东西了。朱丹溪给她开了些药,又嘱咐其父告诉她丈夫不久就要回家。女子听后惊喜不已,病情很快好转。
长期思虑,导致气机郁滞、脾胃失健,出现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肌肉消瘦。朱丹溪先是用“怒”缓解了“思”的郁结,随后又用“喜”打开她的心结,治愈了心病。
以喜疗悲
元朝有位秀才,新婚妻子病逝,悲伤难抑,致卧床不起。有一天遇到朱丹溪,朱丹溪为秀才切脉,自言自语说:“怕是有喜了吧。你整日茶饭不思、浑身无力,就是有喜了,我开个保胎方。”秀才不禁捧腹大笑:“什么名医,连男女都不分。”以后每当想起此事,秀才都要笑上一番。半个月后,身体好转。
秀才之病源于妻子早亡的悲伤。朱丹溪为了治病,以逗乐的方法让他不由自主地发笑,终致情志和调,疾病自去。
(《大河健康报》2.21 黄慧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