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2月22日 星期六

    北洋勇士因何失败

    《 文摘报 》( 2014年02月22日   05 版)

        1886年8月1日,黑压压的四艘中国巨舰缓缓驶入日本长崎港,引得长崎市内万人空巷,民众奔到港区争睹。当时的中国北洋海军尚未形成战力,舰队此行属于提前亮相。清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凯向李鸿章报告称,朝鲜有人正在谋划联俄防英,而俄国正好借此机会,对元山口外的永兴湾虎视眈眈。新近成军的北洋舰队,立即派出“超勇”“扬威”舰赶赴1860年割让给俄国的海参崴,“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艘大舰则赶赴长崎休整。

        8月13日,北洋舰队放假一天,水兵们得以结伴上岸。其中几个水兵跑到当地的妓院嫖娼。中国水兵在排队等候的时候,有个自称贵宾的日本客人不经排队便径直入内,招致水兵们与妓院老板大打出手。当时的《长崎快报》在报道中提到,有6名水兵前往派出所理论,引起冲突。日警1人被刺伤,肇事水兵被拘捕,其他水兵皆逃逸。这引起之后8月15日的更大冲突——没有携带武器的北洋水兵当场死亡5名,事后因重伤又死亡2名,40多人受伤;日本警察也被打死1名,受伤者30名,另外当地日本人也有多名负伤。中日双方在半年后达成协议,就各自的死伤者互给抚恤,日本赔付中国52500元,中国赔给日本15500元,长崎医院的医疗救护费2700元由日方支付。

        在“长崎事件”前后,一方面日本由于明治维新,学习英国,一举走上了海上争霸扩张的道路,发展海军成为其必然之路;另一方面,李鸿章没有韬光养晦,尚未形成战力的北洋四舰炫耀武力,引发日本对中国的恐惧。“长崎事件”后一个月,明治天皇便下诏:“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日本在半年之间便筹集了200多万日元。日本政府还大举发行海军公债,数额几乎超过其财政收入的三成。

        到甲午战前,日本海军主力舰总吨位已达到37000吨,大大超过了中国北洋舰队不到30000吨的主力舰总吨位。而日舰舰体较新,速度更快,舰炮亦更多且射速数倍于北洋海军。反观北洋舰队,在成军后这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未添购一舰一炮。

        在清廷当政者看来,北洋海军建军花费巨大,而无法像黄土地上的农民那样缴纳皇粮国税,只出不进,无非是个装点门面的高级玩具。另一方面,北洋海军系汉人大臣李鸿章一手打造,清朝廷决策层内心深处对之有所防范,并不想看着李鸿章做大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步。种种原因导致慈禧太后为了庆祝六十大寿造颐和园,挪用海军军费。

        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绝不能归于中国生产力的落后,因为当时的中日两国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都是靠购买西方武器来打仗,就财富和金钱而言,中国远远超过日本。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其原因在于颟顸蠢笨的清廷决策层,以及民智未开、民生惨然、民权未立的大清国,根本就不是一个近代化的民族国家,因此面对一个冉冉上升的近代化民族国家,也就决然打不赢一场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决战。

        甲午战争期间任北洋海军精练左营游击的萨镇冰将军,是忠勇之士的一个典型。萨镇冰一生充满与海洋搏斗,与西欧争强、与外寇抗争、救苦济贫、服从真理的正气。甲午之败,并不代表中国军人的气节也败了,正因为军人气节仍在,也因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的建立,才有了之后抗战胜利,收复《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的台湾、澎湖。1945年,距离1895年整整半个世纪,中国人争回了甲午战争失去的领土。然而,留给后人的,是一笔仍未了结的账……

        (《新民周刊》2014年第6期 姜浩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