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上海市民突发急病,家人数次拨打120均被告知“没车”。等急救车姗姗来迟,患者已撒手尘寰。该市医疗急救中心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道出隐情:“并非真的没有救护车,而是人手不够。”
记者调查发现,北京120急救网络同样存在医生流失严重、招不上人等现象。去年,120计划招聘20名医生,但实际应聘者只有4人。
原因主要是风险高。相对于医院急诊科医生,急救医生的技术难度更高。在患者家里,急救医生要在没有X光、核磁、CT等辅助检查工具的帮助下,短时间内对病人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并给出治疗方向,稍有闪失就是医疗事故,要承担医疗责任。
另外,急救医生的杂活儿实在太多了:在奔赴现场的路上,医生要帮司机找路,要拿着急救箱、心电监护仪、氧气瓶、手电筒、对讲机等,加起来得负重70多斤;还要帮助抬患者、推担架车等,此外还要当会计,现场算账、收费、找钱等。一位120的业务骨干透露,他每月工资奖金加起来差不多5000多元,跟繁重的劳动付出不成正比,这些都导致了急救医生的职业感差。一位将于本月底离职的120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对记者说:“我对这份职业爱不起来”,比如冬天夜里三四点钟,困得要死,可能也就睡了一个小时,忽然电话来了,你就得从热被窝里爬出来往外跑。我们每天的收入与出车次数挂钩。要是人家医疗救护员一天出了10趟车,你再牛的医生一天只出3趟车,挣得比人家少,那么你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北京青年报》1.12 赵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