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1月11日 星期六

    慈善大家 逸夫谢幕

    《 文摘报 》( 2014年01月11日   01 版)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经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仪器,更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嵌入到80后、90后的读书记忆中。

        2014年1月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又称无线电视)荣誉主席邵逸夫在香港家中安祥离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支持内地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来自教育部的统计,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事业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遍及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逸夫楼”遍布内地校园

        在清华大学的三年时光里,图书馆成为文科生小然(化名)待得最多的地方。

        清华大学图书馆主要由连成一体的东西两部分组成,其中东部(老馆)建于1919年,扩建于1931年;西部(新馆)就叫“逸夫馆”,1991年建成。但老馆新馆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浑然一体。

        “逸夫馆”有着和老馆同样的被时光打磨褪去光艳的红色砖墙,也有着比老馆更多的馆藏、更先进的设备和更完备的功能分区。“研究生期间我的每一篇论文、每一次作业几乎都是在二楼自习室里写出来的,缺少资料就直接去书架上选择,外文文献可以在馆内网络搜索……”谈起“逸夫馆”,小然有太多的记忆。

        “1998年,我的高中母校陕西延安中学建成了‘逸夫科学楼’。原先的实验楼低矮、狭窄,采光也不好,而‘逸夫科学楼’则高大、宽敞、明亮。”中国海洋大学讲师胡乐乐回忆着他与“逸夫楼”的渊源。

        “我2003年本科毕业时,母校华中师范大学还没有‘逸夫楼’,但后来很快就建成了‘逸夫化学楼’。感到学弟学妹们真幸福,能在这么现代、漂亮的楼里上课、学习、做实验。”胡乐乐说。

        1985年,邵逸夫开始向内地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兴建图书馆或者科技馆。邵逸夫起先的捐赠项目重点是在内地的师范学校,他说:“一个先生可以教50个学生,10个先生可以教500个学生,这样的作用就大了。”

        1987年4月,邵逸夫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故乡浙江宁波后,决定捐款500万港元,在老家附近的宁波师院内兴建一座图书馆。这座“逸夫图书馆”已于1990年10月落成后投入使用。

        “邵逸夫奖”推动科学发展

        如果说矗立于各个校园的“逸夫楼”,让邵逸夫的慈善形象深入普通民众心里,那么“邵逸夫奖”的设立,则将这种理念由教育领域延伸至科学界。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奖原则是不分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奖项的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

        该奖评审会主席杨振宁曾透露,约在1988年前后,邵逸夫曾问过他:为何诺贝尔奖那么成功?杨振宁指出:第一,诺奖得奖人的评选非常公正和严谨;第二,奖金金额高;第三是长久,有一百多年历史。“邵逸夫奖”自设立仅有10余年历史,但短短十年间,该奖项已打响名声,全世界学术界几乎都知道。

        亿元捐款助四川灾区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三天之后,邵逸夫夫妇在得知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后,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元。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夫妇再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

        1985年,邵逸夫还曾捐赠1000万港元给中国保护敦煌莫高窟壁画工程,为当时的壁画安上了玻璃屏风,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

        邵逸夫的善举,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64年10月8日发现、国际永久编号第2899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有了钱怎么用最难

        1985年,邵逸夫三哥邵山客去世。三哥在去世前因中风昏迷,变成了“植物人”。这一失去至亲的打击,被外界公认为推进了邵逸夫对慈善事业的认知,从此,他更加热心公益。

        1986年,邵逸夫捐出了1.2亿港元,其中1亿港元给香港中文大学,1000万港元给香港浸会大学,1000万港元给仁济医院。捐助给香港中文大学的1亿港元,用来兴建第四书院,后命名为“逸夫书院”。

        1977年,是邵逸夫人生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年。这一年,他再度被英国女皇册封为皇家爵士勋衔,从而成为香港娱乐圈内,获得爵士殊荣的第一人。

        《邵逸夫全传》记载,当年邵逸夫从英国受勋归来,走下机舱时,对欢迎的人群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人说赚钱难,但有了钱怎样去用,把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那才是更难的事!”

        (《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2014.1.8  靳晓燕  赵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