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1月04日 星期六

    部队文工团何去何从

    《 文摘报 》( 2014年01月04日   01 版)

        渐近深冬,伴随着解放军文职制度的完善,对于文工团更具深度和力度的改革即将来临。裁减不是目的,或许对文工团现行机制体制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为基层部队服务。

        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的演员正在排练准备演出的节目。文工团改革的风声已经在各团体传开,尽管具体政策还没出来,但精简人员已经成为各团体“下一步的考虑”。

        军队文艺单位可能被调低级别,文艺明星的军衔和对应待遇可能调低。人员的使用形式(军人或者合同聘用)可能会改变,特招制度也可能取消。

        “谁要走都不要拦”

        2009年,炙手可热的流行歌唱组合——凤凰传奇被特招进入二炮文工团。他们直陈,刚加入团里那会儿“觉得挺辛苦”,一旦跟自己的商演产生冲突,就得无条件推掉,甚至觉得后悔当兵了。几年的短暂军旅生涯后,包括凤凰传奇在内的多位明星转业回到地方。

        当“遵守军纪”成为明星入伍需要承担的“过于高昂”的成本,明星们“重返市场”便不难理解。

        演员张译曾服役于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曾在《士兵突击》中饰演班长“史今”一角,从2003年开始,他就发现部队文艺团体的功能在整编中遭到削弱。“赶上新一轮裁军,一个话剧团体,把人数裁完之后几乎演不了话剧了,这对文工团是伤筋动骨的。”张译当时就想进入社会,但是部队纪律不允许。尽管有不舍,他最终选择离开军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包括空政文工团、海政文工团在内,几个著名演员已经“打了报告”要求转业。文工团对此的态度是,“不管谁要走,都不要拦”。

        “出位”的明星

        确实,大批社会化“明星”的加入,使得部队文工团的形象危机凸显。同时,商业演出市场上“走穴”活跃,“歌而优则仕”也不再新鲜。

        军队崇尚来自战争或军事行动的荣誉,“歌而优则仕”触发了军内的不平衡感。通常,一名普通军人从提干到团级、师级,要经历近20年的摸爬滚打和千挑万选,就算当上团长、师长,生活待遇可能还不及擅长吹拉弹唱的昔日战友。

        “你看我的老乡潘长江,一进部队,就师职干部了,我都干了三十多年(才成师职干部)。”国防大学教授韩旭东认为,要设法解决好“唱一首歌一下子升到很高的职务”的现象。

        现代高技术战争对文艺的鼓动性需求明显降低,文工团与一线作战部队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陈先义讲述了一个故事:某集团军军长在一次文艺汇演之后大发雷霆,“以后不许再请他们来。”原来,被请来的文工团明星们摆架子,在部队的热烈欢迎面前还戴着墨镜不愿下车。

        “双面”文工团

        “明星”之外,普通文艺兵的生活并不光鲜。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创作室主任唐栋说,“他们大多很清贫,有的男孩子甚至都不好找对象”。

        对北京某部队文工团的普通士官苏雷(化名)来说,每月两千多块钱的士官工资,难以维持三口之家的花销,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外出做家教,“教孩子吉他、二胡,每个小时收费60块钱”。多名现任或曾任职文工团的演员说,收入不高,纪律严格,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也很少。

        “地方演职人员出现失误,顶多引来观众的嘲笑,而部队演员一旦失误,很可能就会被上升到‘政治错误’的层面。”某歌舞团歌剧演员张华(化名)记得,2011年,她在建党九十周年革命老区的巡演中,关键时刻忘词,惹来台下观众嬉笑。此事被领导严厉地批评为“不严肃,思想政治意识淡薄”。

        为谁服务

        演员张译最深刻的从业记忆也是在一线部队。现在,他仍能回忆起在内蒙古演出时,那个边防小哨所仅有的两个人和一条狗。

        在一位退役老兵眼里,他对文艺兵的感情久久难以磨灭。“那是1985年前线慰问演出,彭丽媛、阎维文等军旅歌唱家戴上钢盔,在老山主峰演唱,一直唱到离前沿阵地只有4米远的猫耳洞里。”

        文艺市场一步步发展成熟,让文工团从未如此与市场接近。春晚正是连接部队与社会的舞台。2011年春晚中,一共32个节目,有文工团人员参与的有15个,占总数的46.9%。此后两年,有文工团演员参与的春晚节目都不少于10个。“为兵服务”“去基层”,在对多位军内专家的访问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文工团功能定位的核心。

        重回正轨

        以往涉及文工团的历次改革,通常以缩编减员为目标。

        最近的一次文工团整编发生在2004年,除总政直属的文艺团体外,其他部队文艺团体都重新整编为一家单位,对外统称“文工团”,各大军区、各军兵种的文工团为政治部下属正师级单位。2006年初公布的《国防白皮书》披露,2005年底完成的20万大裁军中,文体单位被较大程度地压缩。

        知情人士透露,经过数次调整,目前文工团的在编人数已经不多,“各军区定编一百人,加上总部的,全军在编制内的人数不过两千多人。”但改革势在必行,“在人员结构、队伍模式等其它方面还是有改革的空间”。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由于需要完成如大型歌舞等特定任务,在现役人员之外,文工团往往还要进行合同招聘,甚至临时借用。这也难以使文工团的实际工作人员减少。

        (《南方周末》2013.12.27刘志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