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外国怎样治理产能过剩

    《 文摘报 》( 2013年12月31日   07 版)

      外国怎样治理产能过剩

      外国怎样治理产能过剩

      德国:“瘦身”

      私人啤酒厂协会是德国一家拥有750家企业会员的行业协会,会员遍布德国各地。该协会主席维尔纳·格罗斯纳博士说,“通常我们会建议企业‘瘦身’,在投资的时候也降低规模。”

      以巴伐利亚州小城帕绍的狮子酿酒厂为例,他们以前的设备规模比较大,但通过逐步更换生产规模较小的设备,他们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了。小的生产设备让生产更加灵活,可以大大提高酿酒厂可提供酒的种类。如果企业尝试创新,比如开发新的啤酒品种,那么生产设备较小的酿酒厂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生产规模较小也会减少决策错误。

      美国:升级,危机倒逼转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是全世界最大的钢铁基地。但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韩国等国钢铁工业崛起,生产成本比美国低,渐渐地侵蚀着匹兹堡的钢铁工业。这座钢铁城陷入危机,企业破产,居民不断撤离。匹兹堡的转型,可以说是危机倒逼出来的。1985年,匹兹堡市政府与民间组织、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同制订了“21世纪发展战略”。该战略确定了四大目标。第一,强化该地区作为金属产业中心和公司总部基地的传统经济基础;第二,将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土地、设施和人力导入新的用途,特别是涉及先进技术的领域;第三,提升地区生活品质,以吸引居民和发展旅游业;第四,为妇女、少数族裔和结构性失业者提供更多机遇。

      匹兹堡用了近30年的时间,从一个高污染的“钢铁城”,慢慢转型为以医药、高科技、能源、教育为支柱产业的“新匹兹堡”。

      日本:海外投资与废弃设备并重

      为了解决上世纪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后期的产能过剩,日本一方面鼓励企业增加海外投资,另一方面引导企业重组经营资源。当时,日元升值,中国、东南亚等地区丰富的高素质廉价劳动力以及亚洲垂直产业布局,为日本扩大海外投资转移过剩产能创造了有利环境。

      当时,不少日本企业持有大量不能产生利润的设备。日本政府首先通过指定结构性不景气行业类别,促使企业形成有必要进行设备处置的认识;然后制定包括处理设备的种类、规模、处理方法、增加同种设备的限制等内容的计划,推动处理计划顺利开展;日本政府还以较低利息融资和债务保证等方法支持相关企业,促使企业纷纷转向新的事业领域。

      (《人民日报》12.23 郑红 吴成良 刘军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