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北京胡同的背后

    李国文 《 文摘报 》( 2013年12月26日   05 版)

      树木会老,人会死,胡同也有它终结的一天。

      会有那么一个早晨,北京人猛然间发现,最后一条胡同死了。也许本世纪的后50年,北京城里就将找不到一条像样的、依旧是原来面貌的胡同。

      说来这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要是北京城永远是这些灰不秃秃、暴土扬尘、狭窄拥挤的胡同,还得把污水井里的粪,一勺一勺掏出来,一桶一桶背出去……长此下去,这个首善之区,还有什么希望可言?我也知道许多有识之士,总在呼吁,把胡同留下一些给后代子孙。这想法,当然是毫无疑义的好。但说这些话的人,通常不大为自己的住房发愁,而对那些三代同堂、老少一室、床分上下、布幔相隔的小市民来说,为保留这些胡同,还得挤在斗室里度日如年,又显得不太公平。

      不过,北京的胡同却也是一部无可辩驳的凝固起来的近代史,是数百年京城人文概貌的缩影,就这样迅速地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那些单调无味的火柴盒所蚕食,所吞噬,总是难免令人惋惜。变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能不能建筑得更加赏心悦目一些,倒是应该悉力经营的。

      我总觉得,同住在一条胡同里,那些天天碰头见面的左邻右舍,他们之间的亲切友善,地道的老北京人的礼数客套,如果也随着胡同之死而死的话,那就太可惜了。现在搬进单元楼里住着的各家各户间“老死不相往来”的隔膜,是过去住在胡同里的人家绝不会产生的。

      回想起来,我们以往的全部行为中,姑且不论其对或者错,有一点是最不可取的:在扬弃什么的时候,总是一古脑儿否定;连不应该否定的,甚至极可珍贵的东西,也当作垃圾给粪除了。我真心希望,也许有一天,胡同真的没了,但北京胡同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切、良善、和蔼、信任,还能留存在这块土地上的话,也许比那些古旧的建筑物,对于中国要更有价值些。

      (《光明日报》11.29)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