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券商荐股屡遭市场质疑。搜狐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券商分析师平均研究准确率仅30%~40%。《股市动态分析》杂志评选的2013十大最差分析师,其所荐个股年内跌幅均在30%以上。
券商研报究竟是如何出炉?为何部分荐股在研报出台后“见光死”呢?
“券商选择个股有的是自上而下,有的是自下而上。”一位券商研究员表示,“比如农业首先选择看好的子行业如种业,然后再选取种业中看好的公司,这就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往往是某公司有突发的利好如并购重组等,或者无意中了解到公司的基本面有发生较大变化迹象。选好个股后实地调研、撰写报告。”
研报实际上分两种:一种是券商内部自用以及提供给基金等客户使用的,另一种就是在网站和媒体上能看到的。“投资者在网上或媒体上看的研报是免费的,其时效性和价值大打折扣,而券商研究所给卖方机构如公募基金、保险等提供的服务却是有偿服务,有的需要支付每年数十万的费用,有的则要提供分仓,券商借以获取佣金。”
“有些研究员调研后不会马上出报告,而会先给核心的机构推荐,等它们建仓差不多了再出报告,这时股价已有了一定涨幅。因此,有些个股出现‘见光死’并不意外。”
综合投资者总结券商研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方面:一是部分研报与上市公司事实严重背离;二是有些盈利预测过于乐观,几乎等于瞎猜;三是研究不够深入,研报草草发布,经常发生一些低级错误;四是报喜不报忧,推荐的公司出了利空后噤声;五是不管不顾地为基金重仓股唱多。
专家建议,“投资者阅读研报应更注重的是推荐的理由、假设和推理,而非结论和目标价。可长期跟踪几个看好的行业及公司,通过阅读研报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资逻辑和盈利模式。”
(《深圳商报》12.7 陈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