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攻入巴格达的美国军队,从一间被水淹没的地下室中发现了大批被萨达姆政权据为己有的文件。它们真正的主人是曾经生活在这个国家的犹太裔居民。此后,这批幸存的档案被运回美国,经历了漫长的修复和整理,于今年11月初由美国国家档案馆向公众展出。至此,犹太民族在近代伊拉克跌宕起伏的命运,在世人面前重现。
尽管经常被外界忽略,但伊拉克曾是犹太民族安居乐业之所。史书记载,公元前597年和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两次攻陷耶路撒冷,将大批犹太贵族、祭司、商贾、工匠掠为奴隶,押往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的巴比伦尼亚,这就是所谓的“巴比伦之囚”。从此,犹太人在底格里斯河畔的绿洲上繁衍生息。
作为近代国家的伊拉克,是在1932年摆脱英国托管宣告独立的。建国之初,犹太人凭借更高的文化水平和商业头脑,在政坛和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随着时间推移,主要由阿拉伯人构成的伊拉克公众逐渐相信,犹太人攫取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灾厄于1934年降临。从这年8月开始,大批伊拉克犹太人被解除公职,一些大学也被强制摊派了开除犹太裔教职员工的“名额”;犹太复国运动在伊拉克境内被认定为非法;学校里,犹太历史和希伯来语的科目被取消……残酷的现实所迫,伊拉克犹太人纷纷放弃经营多年的产业,踏上流亡海外的崎岖之路。
“说起逃离伊拉克,感觉就像离开了伊甸园。”现居美国纽约的奥德·哈拉哈梅回忆道。1951年,哈拉哈梅13岁。
哈拉哈梅的父亲是位金匠。在哈拉哈梅的记忆里,伊拉克是一块“流着奶和蜜之地”,巴格达则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城市”。可好景不长,据哈拉哈梅描述,全家人平静的日常生活,在1940年代后期逐渐被打破。金店的橱窗上时不时出现涂鸦,大部分内容是针对犹太人的种族主义言论。1950年岁末的一天,金店里面的金饰被劫掠一空。哈拉哈梅一家做出了移民的决定。
1950年至1951年的大规模移民潮过后,残留在伊拉克的犹太人仍然没有停止外迁的步伐。加拿大《国家邮报》提到,如今,常住巴格达的犹太人只有5名;而1939年,伊拉克全境有15万犹太人,其中约三分之一在巴格达定居。
(《青年参考》12.12 张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