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首脑之间如何通电话

    《 文摘报 》( 2013年12月19日   07 版)

      最初的大国热线主要是在容易出矛盾的大国之间。盟国之间反而对热线的需求不大。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的成功化解不仅令世界免于毁灭,也让美苏意识到在最高层之间直接及时沟通是多么重要。这场危机直接促成了美苏热线的开通。

      1963年6月,美苏两国签订《建立直接联系线路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份文件,两国的直接通信线路包括:一条全天候的双向有线电报通路和一条全天候的双向无线电报通路。莫斯科和华盛顿的两个终端都安装上电传设备。

      说是直接联系线路,实际上这条线路要跋涉万里,从华盛顿开始,历经伦敦、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最后才到达莫斯科,全长约1.6万公里。而无线电报线路则从华盛顿出发,经摩洛哥北部港口城市丹吉尔,传到莫斯科。热线在两个月后建好。

      自从美苏热线开通后,当时美国很多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美国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拿起手边的“红色电话”,一个电话就打到了克里姆林宫。事实上,这样的场景是假想的,因为热线的一头的确在克里姆林宫,但当时另一头不在白宫而在五角大楼。最致命的错误是这条热线刚设立时根本就不是电话,而是一台电报机。

      半个世纪以来,美俄热线进行了多次“升级”。原来的无线电通路被终止了,有线电报通路也成为了“候补”,为通信卫星所取代,可以进行语音聊天,甚至可以发送电子邮件。

      虽然现代通讯技术已足够发达,但领导人热线仍采用“应约”的形式,通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事先约定好的。

      (《新京报》12.15 高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