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论点短辑

    《 文摘报 》( 2013年12月19日   06 版)

      《诗经》不符合西方“抒情诗”的标准

      赵琼琼、张节末在2013年第10期《学术月刊》上说,《诗经》的创作和结集并不出于个人抒情的目的。其中大部分诗篇与政治、道德、社会等公共领域密切相关,代表了群体的经验并多采取群体性的表述视角。《诗经》的情感描摹缺乏个性和明确的抒情主人公,并非表达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从流传的角度看,《诗经》在先秦大规模地公开传播,时人并未将它视为个人抒情诗,而赋予其政治辞令、教育手段、仪式乐歌等公共文本功能。《诗经》表现出鲜明的公共倾向性,并不符合西方“抒情诗”的标准,也与中国语境中的“缘情”概念有深刻的差异。

      儒学阻碍科学论调的由来与反思

      马金虎在2013年第6期《南通大学》学报上说,儒学阻碍科学的论调是伴随着西学东进的进程出现的,其对儒学的消极影响延续至今。“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助长了阻碍论调的盛行。探讨儒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既要分析科学对儒学的意义所在,通过界定科学的不同内涵,解读科学的工具价值;又要研究儒学阻碍科学的另一面,即分析儒学为何没有阻碍古代科学的进步发展,阐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其实并不矛盾。儒学阻碍科学论调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的交织:既存在中西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是“欧洲文化中心论”对比中国传统儒学文化自身的缺陷;同时也有对科学的推崇和过度解释,等等。阻碍之说“非此即彼”的倾向,不仅抹杀儒学的价值理性,更无益于科学的工具理性。寻求传统儒学和科学的契合点,促进两者之间的和谐,实现共同发展才是关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