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三峡工程的八大焦点问题

    《 文摘报 》( 2013年12月19日   02 版)

      从论证阶段到运行10年,三峡工程始终是舆论的焦点。日前,新华社记者走进国务院三峡办、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单位,向权威专家请教,试图梳理解读笼罩在“三峡工程”上的焦点问题。

      焦点一:泥沙淤积埋大坝?

      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方法,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以此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近年研究表明,三峡水库泥沙入库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2009年以来三峡水库的年均淤积沙量仅为论证阶段预测值的45%。

      焦点二:地质灾害因水起?

      三峡地区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2008年9月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至2012年8月31日,库区共发生新生地质灾害险情401起,绝大部分发生在试验性蓄水第一年,占总数的83%。此后,随着库岸逐步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发生率锐减。

      焦点三:蓄水诱发大地震?

      近年来,有人将我国西部地区发生强震的矛头指向三峡工程。但目前学术界公认,三峡水库蓄水只可能触发距离库区较近的发震断层,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说:“三峡水库蓄水是不可能触发汶川地震的。”

      焦点四:高坝阻断环流路?

      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认为,三峡水库对附近局地气候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水面上方的气温有较为明显降低作用,但对库周的影响范围不超过20千米。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近年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与水库蓄水未发现直接联系。

      焦点五:两湖喊渴伏危机?

      近年来,洞庭湖、鄱阳湖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数次严重旱情。长期以来,长江水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导致洞庭湖泥沙不断淤积。三峡蓄水后拦蓄了部分泥沙,这对缓解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有利。三峡水库调度对灌溉、供水及生态环境用水产生一定影响。

      焦点六:珍稀物种今安在?

      三峡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不仅可以主动迁离库区,而且在库区以外有广泛分布,不存在灭绝的危险。为了保护珍稀物种,我国先后设立了河口中华鲟和白鲟幼鱼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等,中华鲟在葛洲坝截流后迅速适应环境,在坝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

      焦点七:黄金水道拦腰断?

      三峡工程蓄水后,渠化了重庆以下航道。葛洲坝枢纽通航后,2002年该区段的货运量达到最高值1800万吨。三峡船闸通航使得长江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由一千万吨提高到五千万吨以上。

      焦点八:坝下河势会“巨变”?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坝下游河道冲刷主要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由于护岸工程在1998年大洪水以后不断兴建和加固,加之在发生崩岸时及时抢护,故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的中下游堤防未发生重大险情。今后通过加强河道监测,实施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可以保证堤防安全。

      (新华社12.15 刘紫凌 李斌 高亢 林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