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走进“最美县委大院”

    《 文摘报 》( 2013年12月14日   01 版)

      临澧(lǐ)县委大院,县纪委监察局局长办公室屋顶上有个大洞,抬眼就能看到木质房梁;衡东县委大院,县委书记程少平住在一间红瓦房里,“房顶上总有老鼠在跑”;茶陵县,原县委书记龙秋生曾把车库改造了,一家八口一住就是11年……日前,记者赶赴湖南,拜访了这些被誉为“最美县委大院”的老建筑。

      走进湖南临澧县委大院,扑面而来的是“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而题写的这五个大字,在冬日下午的阳光下,静静地闪着光。

      临澧:砖木楼一直用到现在

      讲起往事,已经退休的黎卫平依然有些激动。

      当时,临澧一中新校区建设正值关键期,土建已经完成,但配电、监控、桌椅等设施还没着落,配齐需要200多万元。县里本来就是吃“财政饭”,要钱?没有。

      黎卫平是县委分管教育的副书记、新校区建设总指挥。她发动指挥部的干部们自掏腰包,先垫上!她自己找朋友担保,从信用社借了8万块钱。

      那一年,临澧县财政收入刚过亿元大关。县里想方设法,硬是筹集到1.5亿元,高标准地建起了能容纳5000名学生的一中新校区。而60多年来,临澧县委一直在几栋破旧的红砖瓦片房子里办公。

      1949年临澧和平解放,第一届县委选定蒋家花园作为县委驻地。蒋家是临澧历史上显赫了两百多年的大家族,今天,在县委大院里,还能看到被铁栅栏围起的草木葱郁的假山,那是蒋家的遗迹。

      1952年,上级拨款7万元,在临澧县委大院里建起了礼堂。与礼堂同时修建的还有县人民委员会大楼,说是大楼,其实不过是一栋两层的砖木楼。2012年加固改造以前,里面连一个卫生间都没有。

      临澧县纪委监察局办公楼也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建筑。局长办公室屋顶上有个大洞,抬眼就能看到木质房梁。临澧县委原副书记王宏忠说:“当时,县委常委会常常开到深更半夜,熄灯之后,有时就踩到蛇。这些办公楼在服役60周年的时候,原来的木楼板因为被白蚁侵蚀得太厉害才换成了水泥地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临澧发动10万劳力,用10年时间修成了青山水轮泵站,彻底解决了饮水问题,创造了“青山精神”;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临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临澧现象”由此而来;进入新世纪,临澧发展社会事业,又成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县。

      “我到别的地方,看到新修的行政中心又大又气派,条件确实好,你说能不羡慕吗?”黎卫平说,“不过我们认为,机关建设和民生大事相比较,还是民生优先。”

      石门:县委大院没有搬迁的打算

      第一天上任,董岚以为走错了地方。石门县委大院陈旧而局促,转一圈下来用不了5分钟。院里只有4栋办公楼,走廊光线昏暗,老式木地板踩上去吱呀作响。

      董岚是石门县第26任县委书记。和历任书记一样,她的办公室就在大院中间一栋二层小楼上,窗户正对着男厕所。小楼虽小,名声却大。早年,这里是郑洞国将军的公馆。1952年,在他的公馆原址上建起了砖木结构的办公楼,从此成为石门县委机关驻地,60年来,风雨不动。

      退休多年的王浦堂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县里有过几次搬迁县委大院的想法,有两次已经准备征地了,但还是停了下来。

      石门是湖南的贫困县,也是国家确定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交通是制约这里发展的最大瓶颈,全县境内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也没有一条一级公路。石门盛产柑橘,上世纪90年代曾办过一家罐头厂,由于运不出去,不到几年就破产了。直到两年前,交通有所改善,才重建罐头生产线。

      上任不久,董岚请人修补了院子里破损的路面。“就是要告诉老百姓,县委大院没有搬迁的打算。”

      衡东:最亲民的县委大院

      向儒卿喜欢散步。每天晚饭后,他一准会挽着老伴,在衡东县委大院里走上三四圈。

      向儒卿今年86岁,是衡东建县后首任农业局长。他告诉记者,受当时条件所限,衡东县城最早只规划了一南一北两条街道和一座县委大院,没有公园。县委大院有100多亩地,种了樟树、桂花树等各种树木,这里就被老百姓当成了公园。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衡东县委大院的办公条件越显简陋。搬迁的想法不止一次被提出来,最近一次是2011年。老干部们很有意见,就推选向儒卿作代表,去找当时的县委书记反映情况。书记当场表态:“只要我在任一天,就不会搬。”“只要我在任,也不会搬。”现任县委书记程少平也是这个态度。

      程少平住在县委大院最北边的一间红瓦房里。他说:“住在这里很安静,唯一不太方便的是,房顶上总有老鼠在跑。

      这片简朴的宿舍区有个规矩:同一套宿舍总是安排相同职务的干部居住。久而久之,书记、县长住在什么地方,衡东的老百姓人尽皆知。每天早晚,常有老百姓来敲程少平的门,找他反映情况。

      茶陵:毛泽东唯一住过的县委大院

      茶陵县委大院是1956年开始建设的。正中间是一座主楼,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翼楼,主楼东北侧100米处是常委办公楼。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5月21日晚上,毛主席来到茶陵,住在县委大院的常委办公楼里。

      茶陵县委将毛主席住过的房间设为陈列室,楼上是县委常委们的办公室。进了院子,茶陵县委原书记龙秋生将记者带到一个角落,原先,这里是一个车库,司机们嫌条件差,搬了出去。龙秋生叫人把这个60平方米的车库改造了一下,带着一家八口搬进去,一住就是11年。

      1982年,茶陵县委计划在县委院里建起一栋宿舍楼,解决干部住房问题。当年恰逢茶陵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全县倒了2万多间民房。县委当即决定停建宿舍楼,将40万元建房款拿去赈灾。

      (《光明日报》12.10  邓凯 王逸吟 唐湘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