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全科医学科从上海起步

    《 文摘报 》( 2013年12月14日   01 版)

      推行全科医师制度是医改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的起步就在上海。

      “全科?不算内科、不算外科,算什么科啊?”1994年,杨秉辉在上海中山医院组建全科医学科之初,人事部门、各个专科纷纷发问。

      2013年12月2日,国家卫计委下函,将中山医院定位为“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示范(试点)基地”,并希望“在全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组建之初的艰辛

      从1984年起,杨秉辉做了20年的中山医院副院长、院长,他开始关注全科,是在1987年到英国考察之后。

      当时,他在英国一所肿瘤专科医院考察,特别留意当地医生是怎样给病人看病的。原来,医院的专家所看的肿瘤病人是全科医生转诊来的。全科医生在社区工作,能处理内、外、妇、儿各科的常见病,遇有疑难之病就负责转诊给专科医生。病人术后出院,则由全科医生照顾后续治疗。

      在英国的见闻,让杨秉辉觉得,中国确实应该走全科医学的道路。1994年,杨秉辉在中山医院一手组建了全科医学科。那时正值经济快速发展,各地综合医院都在把专科做大做强,很多人对中山医院建立全科不理解,因而杨秉辉的建科之路很困难。

      首先是谁愿意到全科来?进入中山医院的医生们大多是优秀医科大学毕业的,念了多年书,很快可以成为“外科王教授”“心脏科李教授”,全科医生在大家眼里都是那种“爬不上阶梯的二流医生”。

      杨秉辉处处招兵买马,但即使给出全科副主任的“头衔”也留不住医生。

      杨秉辉苦口婆心劝说:“做了全科以后,虽然做不了心脏专家,做不了胃肠科的专家,但是你是个临床医学家。很多罕见的病被治疗好了,专科医生确实有成就感,但普世意义就不如全科医生。”

      “想想看,越来越多的人得的都是慢性病,这些病不能治愈,需要长期控制,如果这些病人都去三甲医院,医院要成什么样了?”为了让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杨秉辉索性把自己的人事关系转到了全科医学科。

      那些去了全科的医生

      现任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的潘志刚现在回想起来,杨秉辉当时说的话实际都兑现了——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全科医生应该来帮病人把关。当年,他还是杨秉辉在肝癌研究所的研究生,杨秉辉提出让他去做全科医生时,这个北方人很爽快就答应了。

      有了科室,还需要有病房。杨秉辉就让全科医学科来接手特需病房。因为特需病房收治的病人不分病种,基础医疗都由全科医生来做,若需要开刀就找外科,心脏要做什么检查找心脏科专家。

      杨秉辉自己也在学习各种理念,拼命看各地区关于全科的书籍,国外的、台湾的、香港的,都看,对全科医学的领悟也越来越多。

      他发现,全科医学最易被简单地理解为“什么病都看”。其实,“全科医学的精髓是以人为本,更关注的是人的身体、精神、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如何影响造成疾病……”

      1999年,当时的重症监护室(ICU)医生祝珠接到了一个“烫手山芋”——杨秉辉让她写标书申请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对中国全科医师培养的资助。祝墡珠加班完成了这份标书。

      后来,杨秉辉又找到她:“你去当全科医学科的主任吧?”实际上,杨秉辉看中了内科基础扎实全面的祝墡珠——敬业,有很强的事业心、很好的组织能力。

      那时祝墡珠已经53岁了,刚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没多久,升了教授,已从事了30年内科和内科重症监护。但祝墡珠很爽快,直接就答应了。

      成为真正的“守门人”

      在最近一次探讨全科的圆桌会议上,有人咨询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会主席Clare Gerada教授:“全科医学,到底是走成为独立职业的道路,还是要走公家、国立的道路?”

      这正是很多全科医生的困惑——全科的定位到底是和专科医生平等的一种科室,还是应明确必须由全科医生首诊?

      这位主席说:“即使是在英国,如果不用政策上的限制,让老百姓自由地在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之间选的话,他们一定会选专科。但是这样老百姓受到的服务质量和效果未必高,资源浪费也极其严重。所以在英国,必须转诊。”对于这个观点,潘志刚极其认同——只有让全科医师担起“守门人”的角色,才能真正地缓解“看病难”。

      按理想的理念,全科应该是看“未分化的疾病”。比如最简单的感冒,若是全科医生,他会让病人多喝开水,吃点非处方药,密切随访。如果出现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等,可以转诊呼吸科。而如果患者直接去三级医院找专科医生看病,那专科医生可能出于周全考虑,“万一是肺炎怎么办?万一是……”要拍个片子。这是专科医生必须做的、为排除而进行的检查。

      大多数的患者实际就是需要一个非常专业的“把关医生”。

      而潘志刚现在的全科门诊是“反过来”看的——患者把专科几乎看了个遍: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胆结石……做了多项检查,再捧着好多种药来问他:“这些药互相冲不冲?要不要减少两样呀?”这些问题,他从专科医生那里无法得到解答。潘志刚会帮患者把所有的疾病理出一条线来,他一般看一个病人需要半小时,有的甚至需要一个小时。

      潘志刚说,他最想达到的状态,是社区医生成为真正的“守门人”,越来越规范,有同情心、责任心。

      “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现在做的都是为以后真正实现双向转诊做铺垫。”

      (《解放日报》12.10 王潇 杜鹏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