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关系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变
耿传明在2013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上说,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天高于人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以人从天、天人合德是中国古典文学得以产生的文化土壤。近代以来,天的主导地位开始为人所取代,人的主体性得到确立和张扬,人支配自然、主宰世界的观念催生了人本主义文化的兴起和繁荣,这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得以产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的变化确立了人之于世界的主体性地位,给人性带来了极大的解放,但也使现代性所特有的矛盾和问题凸现出来。
在改造人生和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近代人通过对天人关系的翻转,促成了人的基本生存态度的变化,进而推动了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国近现代文学以文学共识铸造社会共识,以其对“新人”“新世界”的召唤和塑造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既有追求现代性的一面,也有对现代性造成的困境进行回应反省的一面,是我们认识现代、把握现代人生存处境及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参照。
吴虞“非孝”思想论析
肖群忠、钟潇在2013年第5期《湖北工程学院学报》上说,在家庭尊长和社会顽固势力的双重压迫之下,吴虞以中西方理论为资源,提出了“非孝”思想。他指出,孝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在伦理上有利于长上而不利于幼下,同时还揭露了孝的诸种危害。吴虞认识到了破除封建家庭制度的迫切性,主张以“和”代“孝”。虽然当时学界对吴虞的“非孝”思想褒贬不一,但吴虞的“非孝”思想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非孝”思潮的重要力量。当代中国正掀起“弘孝”思潮,然而当代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却不容乐观。立足于社会现实,吴虞“非孝”思想中的基本价值以及吴虞所提出的理论模式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神圣与世俗之间——试论古希腊奥林匹亚赛会的宗教性
王大庆在2013年第6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说,奥林匹亚赛会是古代希腊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源头,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神圣性”。在比赛过程中,祭礼与比赛是分开的,裁判胜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比赛与祭祀也具有逐步分离的趋势,可见,奥林匹亚赛会也带有明显的“世俗性”的另一面。奥林匹亚赛会的神圣性和世俗性之间存在着相互统一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即“神圣性”必定要通过世俗性得以展现,正是通过跑步、跳远、投掷这样的“世俗性”体育比赛,希腊人实现了与神灵接近和交流的理想,赛会也就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就宗教性而言,古希腊的奥林匹亚赛会正处于早期的体育比赛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间,即处在神圣和世俗之间,或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过程之中。
通过上述分析,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术界关于奥林匹亚赛会的宗教性问题的争论,也可以加深我们对注重行动的古希腊宗教的仪式化特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