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杀马特”折射中国阶层分化

    《 文摘报 》( 2013年12月12日   06 版)

        11月5日,一个有172万粉丝的微博用户在新浪微博上贴了三张留着爆炸头青年男子的背影照片。他开心地写道,“在街上活捉了一只杀马特”,他的发型像“某种病毒的分子结构”。

        “杀马特”是从英文单词“smart”音译过来的。百度百科描述道,“杀马特”是来自遍布中国的无名村镇的成千上万城市移民的成员。这些男男女女大都20岁上下,通常只受到中学教育,没有什么谋生技能,在大城市做收入很低的工作,例如理发师、保安、快递员或服务员。“杀马特”最明显(也常常受到取笑)的特点是他们夸张的发型:卷发、蓬松的爆炸头或参差不齐的发型,同时染上夸张的颜色或抹上发蜡。服装是地摊货,有些人在身体上穿孔,还少不了一部山寨手机来画龙点睛。“杀马特”们常常流连在中国大城市社会底层的小理发店、烟雾缭绕的网吧或者路边摊,与围绕他们的亮堂堂的办公大楼和奢华百货中心格格不入。

        “杀马特”不同寻常的时尚选择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原因:集体疏离感,这是中国移民大潮和国家阶层区分扩大的副产品。

        网络词语“屌丝”一个含义是“失败者”,不过中产阶级多用这个词来自嘲。但“杀马特”和“屌丝”不同,前者依然是一个侮辱性语言。人们并不认为“杀马特”的时尚感前卫或者时髦,而是认为其廉价俗气,从服饰上代表了这个团体在中国城市边缘的尴尬生活。

        一种亚文化用其非传统的时尚感震惊大众并不新鲜——想想美国的哥特文化和日本的涩谷女孩。“杀马特”潮流据称开始于1999年,是对某些日本年轻人非传统穿着的片面模仿。但是“杀马特”在中国面临了特殊的挑战。中国尊重传统,极度重视教育,但是城市年轻移民不太可能获得父母监管或社区支持,以让他们脱离下层。这就是年轻职场人士和受教育的精英阶层毫不留情地任意嘲弄“杀马特”的部分原因。

        (《新华每日电讯》12.5)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