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历史与现实来理解东亚文化的特点,其发展应该如何展开,尽管当下的东亚如一团乱麻,但从漫长的历史中倒可以看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
一 “中世化”概念是一个创新性的概念,也是重新理解东亚文化的一个出发点。韩国赵东一教授在《东亚文明论》一书中认为:“虽然近代化一词及其相关探讨是在欧洲文明圈内首先开始,后来被引进到东亚的,但是中世化应由东亚学术界先行开创,并最终确立下来。现在重新展开中世论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两点:还原被近代主义者随意歪曲贬低的中世历史本来面目,以寻求正确地理解历史。……近代为了否定中世而继承了古代,同样,为了否定近代,下一个时代也必须要继承中世。”很显然,“中世化”的提出既是为了回到历史,也是为了超越现实。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说”从文明起源的角度说明了世界文明史的多元性,但“轴心说”只是从文明的起源的角度,说明了几大文明的源头大体在一个时期产生,并未说明各自文明的形成和文明圈的特点,也并未说明在人类文明史上东亚文明长期居于领先地位。其实“轴心说”忽略了中国文明与希腊文明早期的发达,忽略了在中世化时期,东亚文明高于欧洲文明的历史。赵东一的“中世化”则说明东亚文化一体化比欧洲的近代化要早,其文明发展也要高于欧洲文明。
从历史来看,“古代文明只有中国一枝独秀,而从中世开始,汉文传入周边。中世的概念确立。……中国的中世化和其他国家的中世化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里用“中世化”来表示汉字文化圈形成后的一个更大的文明体的发展阶段。
二 汉语作为东亚通用语,其刻版印刷技术和书籍普及程度都要早于和高于同时代的欧洲。汉文文化圈的历史要早于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圈。“南亚和东南亚的佛经都是手抄本,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经典也都是手抄本。印刷刊行普遍宗教经典的行为只存在于东亚大藏经文明圈。印刷方法是将字刻在板上,蘸上墨后印在纸上。佛经使用了现有的木版印刷技术,而佛经的版刻和印刷又促进了木版印刷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东亚汉籍不仅仅是一个文献学上的概念,它同时代表这一个文明体的精神载体和文化凝聚,如果将这种现象放在世界史范围内考察,其价值和意义便立即凸现出来。
通用书面语和民族语言保持着双语关系,在共同使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很多地区都经历了这一过程,而具体的情况则根据其在文明圈中所处的位置及时代的变化而不同。有些国家首先实现了中世文明,有些国家则稍晚一些。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中心部、中间部和周边部。中国、韩国和日本分别很好地体现了中心部、中间部和周边部的特征。应将这一认识作为比较研究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从而摆脱肤浅的孰优孰劣之争。
三 西人东来后,欧洲人也看到东亚文明体的基本特点。这样,传教士们开始以书传教,西方文化以汉字形式在东亚传播,我将这批书称为“西学汉籍”。但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时期,在如何应对西学上,东亚各国对原有的东亚文明共同体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对策,导致东亚裂变,东亚文明体开始被抛弃。东亚各国都认为应该向欧洲学习,摆脱落后,走向先进之路,由此,都开始贬低东亚文明,贬低文明圈的同质性,转而崇尚民族文化。
从宏观的历史来看,我们相信东亚的再次崛起。当下的世界文明发展已经揭示出了西方文明的问题和病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扩张西方发展模式、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东亚国家深刻地认识到已经不能完全围绕美国的指挥棒打转,不能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而应从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出发,走东亚特色的发展道路。且伴随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东亚人的归属感、认同感开始不断增强。
历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的复兴、东亚的复兴、亚洲的复兴将彻底改写近二百年来由西方人所主导的世界文明格局,这一切都有待东亚各国学者的努力。我们相信,东亚文明在经历百年磨难后,必将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华读书报》12.4 张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