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2月05日 星期四

    富二代们的成功学

    《 文摘报 》( 2013年12月05日   02 版)

        在“儿童商学院”,半数以上来自于企业家家庭,他们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正确认知和科学管理财富”,以及贯穿在财商中的演讲才能、数学能力、成功人格。而他们之所以被送到这里,大多源自父辈们的焦虑:家业这么大,孩子怎么办?

        新富的刚需

        成都一家“儿童商学院”的财商课,每周上课三小时,一年学费3万元,至今已有40多名“小富二代”在这里接受培训。负责人方媛说起成立儿童商学院,是因为发现身边“先富起来的人”面临的焦虑:我的孩子怎么办?“这不是兴趣爱好,这是刚需。”在方媛看来,企业家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更好的企业家精神,而不是“想要什么就买什么”。

        2011年起,方媛先后四次考察英国,“富过六代的家族,英国是最多的。而且他们的传承富有戏剧性,不是说前辈做房地产,六代之后依然在做房地产。后代人可能进攻餐饮业、娱乐业,乃至奢侈品行业”。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这些富人的后代具有成功人格,有很强的判断能力。

        方媛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电视上看到的故事: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分成两组进行PK,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美国学生很快列出了计划书,从食物、教育、饮用水等细节问题入手,甚至包括要发多少安全套。每项预算准确到几元几分。而中国的学生只会讲理论,“我们应该做慈善,应该怎么怎么样……实际上,他们没有商业计划,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就是财商。”方媛说。

        看得见的变化

        不过,变化还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叫杰顿的孩子最初每天由司机接送,他的消费观是“我想买啥就买啥”。参加了一次山区慈善活动后,杰顿突然对方媛说:“老师,我有个很愚蠢的想法,我很想让人家拿20块来换我的10块钱。”

        “为什么这么想?”方媛问,她不觉得这是个坏想法。

        “因为我找妈妈要钱,她已经不给我了。我赚了钱就可以帮助山区的那些孩子了,觉得他们很可怜。”

        方媛告诉他,这个想法太好了,太聪明了。“如果你有办法找到一个中介物,10块钱将它买回来,别人一看就愿意花20块来买,你就赢了”。

        杰顿回去就和母亲商量,向她借了500元,而母亲让他提供一个商业计划书。他最后想到的是在小区里卖水枪。

        “一个富家子弟,坐公交车,去批发市场买了一批水枪,在他们那个高档小区卖,一上午赚了300多块。”钱买了文具,捐给了他们去交流的那个小学。“这些事情让我们很有成就感”,方媛说,现在,杰顿用水很节约,他甚至会告诉爸爸上大号要用两张纸,虽然你钱多,但是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有限,这是课堂上的内容。

        会变得市侩吗

        曾有专家指出,过早地接触金钱,可能会把孩子变得市侩。方媛一直给媒体讲这样一个故事,她曾带领老师去某小学做公益课,讲一些财商名人故事。然后问孩子们想不想当有钱人,为什么要当有钱人,当了有钱人做什么。

        “我如果成了有钱人,我就买一个城堡,请十个佣人,一个帮我做饭,一个帮我种花,一个帮我开车……”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回答。

        “那你做什么啊?”老师问。

        “我什么都不做啊”。

        方媛说,我们引导她,给她讲巴菲特为什么那么有钱,还受人尊敬,还要一周工作六天。“她不以为然,她只想知道巴菲特是怎么赚钱的。”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有钱是一个终点,而不是起点。

        “如果你不主动教给孩子关于金钱的知识,那么他一定会被动地学会。”方媛说。

        “是不是说,不读财商学校,孩子就接触不到金钱,就没有市侩这个问题了呢?”

        (文中学生皆为化名)

        (《南都周刊》2013年44期 宋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