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当年,不是党员的眼科大夫唐由之曾因毛泽东的病情分析而列席政治局扩大会议,并用240多天的时间了解毛主席的饮食起居,手术后又因眼部包扎与毛泽东争执……
三次神秘的会诊
1973年,80岁的毛泽东主席依然忙碌着国家大事,其实那时的他已常常为罹患老年性白内障而苦恼。于是,中央政治局决定召开专家讨论会,研究如何为毛泽东安全稳妥地治疗眼睛。当时,这被党中央视为高度机密。参加会议的专家十几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只有唐由之一人,唐由之不知道这位“老年患者”是谁,只知道患者有慢性肺心病、两年前休克过、咳嗽得厉害、咳嗽以后常会没有吞咽反射。
1974年6月,周恩来因病将办公室从中南海的西花厅移到了305医院。一天,唐由之被叫到305医院的会议室,和他一起来的还有皮肤科、耳鼻喉科、神经科、心脏科、呼吸科的10多位医生。唐由之说:“按我们过去会诊的习惯,报告完病例后就应该去看病人,但这次不一样,由专人来报告病例,病人既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更没有职业,只知道是个男性和大致的年龄……”在亲眼见到毛泽东主席之前,唐由之先被领去做了3次神秘的会诊。
1975年春节前的一个星期天,中央警卫局的同志来到唐由之家,请他乘飞机出去执行任务。到底出去几天没说,只是要求带上随身替换的衣服和洗漱用具。飞机大约飞了两三个小时,降落在了杭州。晚上,唐由之被告知,明天要见毛主席,为主席检查一下眼睛。
从杭州返回北京后,周恩来带病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医疗专家的汇报。当时还不是党员的眼科大夫唐由之参加了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医生们全面系统地向政治局委员们汇报了毛泽东的病情。
《满江红》音乐声中做手术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中央决定由唐由之主刀为毛泽东做白内障手术。在给毛泽东做手术前,唐由之已成功地做过数千例白内障针拨术。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柬埔寨前首相宾努亲王的手术。
1975年7月13日起,唐由之带着医疗小组对即将接受眼科手术的毛泽东开展10天的术前准备,并把中南海的一间书房腾出来辟为临时手术室。
一晃到了7月23日,这是10天术前准备的最后一天。整个白天,医疗小组全体人员严阵以待,却没有接到任何指令。指针渐渐已近夜晚10点。屋里还是静静的,有人提议:“唐大夫,主席跟你比较熟,要不你进去问问主席吧。”唐由之轻轻走进毛泽东的房间,开门见山地问:“主席,今天是术前准备的第10天了,您看,做不做眼睛的手术啊?”
毛泽东反问了一句:“你都准备好了?”当得知唐由之准备好了,毛泽东爽朗地哈哈一笑,一挥手说:“做!”
唐由之和机要秘书张玉凤共同搀扶着毛泽东从卧室向临时手术室走去。毛泽东走到半路时问唐由之:“音乐准备好了吗?”唐由之回答:“哎呀!这个我没有想到。”毛泽东随即叫张玉凤去拿岳飞的《满江红》弹词。毛泽东平时最喜欢岳飞的这首作品。
音乐在手术室回荡着,唐由之一边手术一边对毛泽东说:“我给您用点生理盐水,可能盐水流到嘴里,有一点咸,都是消过毒的,没有问题。”毛泽东这时很配合,一声不吭也不动。
其实,这时唐由之不仅球后麻醉已做完,而且已经拿起手术刀,开始做左眼手术了。很快,手术顺利完成!唐由之将纱布放在毛泽东的眼睛上说:“主席,手术已经好了。”毛泽东有些意外:“已经好了?我还当没有开始做呢。”
手术成功后的争执
唐由之没想到,更大的考验在术后。
“我当时跟主席说要3天后才能拿掉纱布,结果他是这样算的:头天晚上11时做的手术,过了12时就是第二天了,再过一天就可以拆掉了。实际上只是过了不到两天。给他换药,他发现左眼能看东西了,当我准备把眼睛再包起来时,他说:‘我已经好了。’我说,‘没有好,主席,您的切口还没有长好呢,还要包起来。’他说,‘我都好了,看得清清楚楚,眼睛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我接着又说‘不行啊,等切口愈合后才可以和外界的空气接触,否则眼睛容易感染啊。’主席仍不同意包,我一定要包,最后主席做了一个他特有的动作,把两手放在胸前打圈,然后向外一甩。这是主席特有的习惯动作,意思是请你们走开。”
看见毛泽东抬起手向外一挥,大家面面相觑,只好一个跟着一个静悄悄地退了出去,惟有唐由之站在原地没动。毛泽东抬起头,用轻微充血的眼睛看着温和而执拗的唐由之,大为不解:“你怎么还不走?”唐由之实话实说:“主席,我不能走,您的眼睛还没包上。”
毛泽东更不耐烦:“你非要包上我的眼睛才走吗?”毛泽东说话的语气已经近乎质问了。唐由之直言不讳:“主席,平时您是领袖,我们都应该听您的。可是,今天我是医生,您是病人,您得听我的。”
两人争执了好长时间,最后采取折中的办法,唐由之让毛泽东戴上了一副特制的眼镜。左眼既能看得见,手又碰不着,东西还不会掉进去。
1975年11月初,眼科医疗小组顺利完成任务,离开中南海前与主席合影留念。
医疗组的人员都围在主席周围,唐由之搬来椅子放在中间,请主席坐下。毛泽东笑了:“哈哈,我现在成老太爷了!”边说边坐下。唐由之悄然站到了后排,摄影师站在前面调焦距、对光圈,站在一旁的张玉凤此时径直向唐由之走过去,二话不说,拉唐由之站在毛泽东身边的位置。“咔嚓”声中,成就了永恒的珍贵瞬间。
(《北京晚报》12.1 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