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在伊普尔缅怀“一战”华工

    《 文摘报 》( 2013年11月30日   07 版)

        伊普尔是比利时西北部的一座小城市,12世纪至13世纪是这座城市的黄金时期。便捷的运河交通,使伊普尔成了欧洲大陆和英国之间麻布贸易的转运中心。

        然而,随着中世纪的落幕,伊普尔逐步衰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历史长河流淌到1914年的时候,伊普尔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伊普尔成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武力对抗的中心之一。

        如今,对于欧洲游客来说,许多人来伊普尔是为了缅怀他们的先烈。但对于中国游客来说,除了游览战场,畅想“一战”外,还可以借此机会纪念那些为“一战”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华工。

        “一战”爆发时,中国是袁世凯当大总统。“一战”一打响,日军联合英军围攻青岛的德军,中国的袁大总统却宣布中立。但由于战场上缺少人手,英国和法国在中国山东和天津又有租借地,于是,这两个国家便开始在中国招募劳工,组织他们奔赴欧洲战场从事挖战壕、抬担架、处理死尸等后勤工作。“一战”期间,英国和法国共招募了约14万名华工到法国、比利时前线服务,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山东。

        据统计,在这些华工中,死亡和下落不明者近两万人。时至今日,法国和比利时葬有华工的公墓共有69处,安葬华工1874名。

        1917年11月15日,德国空军对比利时西北战场狂轰滥炸,造成在这里服务的13名山东籍华工同时遇难。事后,他们的遗体被同伴葬于距离伊普尔15公里的波特林市布思本村附近的河边。2010年5月,波特林市修建了“中国劳工纪念园”。

        到了1917年,段祺瑞控制下的北洋政府站在了“协约国”一边,正式对德奥宣战。但还没等他凑足中国军队参战,“一战”就结束了。尽管如此,中国也成了战胜国。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当战胜国。

        在1919年举行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认为“没派一兵一卒的中国没有脸面收回山东”;英国代表也认为“中国是没死一个人没花一便士的战胜国”。而中国代表则认为,中国派出了14万劳工,从逻辑上讲,英法可以腾出14万劳力去当兵。因此,中国也算是派了兵的参战国。

        有美化政府行为的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其实一直想参战,但由于英国和日本政府的反对才未能成行。后来,在另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能人如梁士诒等的运作下,中国政府巧妙地派出劳工参加了“一战”,才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地位。但也有学者认为,英法在中国招募劳工,是出钱雇的,与中国政府无关。只是后来政府无意中“赚了劳工的便宜”。

        (《中国青年报》11.22 张兴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