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临近年底,各种会议增多,开会发礼品似乎成为惯例。这种极具隐蔽性的“会议”,已成为一些单位和个人公款送礼的途径和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
临近年底,各种会议增多,开会发礼品似乎成为惯例。主办方积极购买,热情相送;与会者欣然接受,内心窃喜。小会送小礼品,例如茶杯、文具、特产;大会送大礼,如名牌服装、名酒名烟、电子产品。会议礼品越来越普遍,礼品规格越来越高。这种极具隐蔽性的“会议腐败”,成为一些单位和个人的人情交往、公款送礼的途径和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
开会之前先拿礼品
据媒体报道,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为人大常委会委员每人配备一台平板电脑,取代纸质会议材料。这一自称节约环保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质疑,被指为“隐性福利”。
一只手签到,一只手拿会议礼品,这是不少会议的第一个程序。在去年中部某省召开的一个关于城镇化的工作会上,参加会议的都是各县县委书记和县长。三天的会议后,每人房间都放有一件某知名品牌衬衣和一条西裤。该品牌专卖店就设在宾馆一楼大厅,与会者可以更换尺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每到年底,许多部门都召开总结会议,一般都有一个不错的包,里面装有资料和茶杯、钢笔等礼品。好一点的用皮箱装着,有西服、茶叶甚至烟酒等礼品。如果是社会企业筹办的开幕式、研讨会等,会议礼品就更丰盛,动辄是上千元的电子产品、手机或者ipad等。
会议礼品中的采购猫腻不容小觑。记者以客户身份向北京某礼品公司咨询预订礼品业务,一位王姓业务员告诉记者,公司主供礼品有茶杯、服装、电子产品以及饰品等,既有单件,也有套装,可以自己提创意,“价格比市场上要贵一些,因为有设计、礼盒的费用。”记者咨询的一款陶瓷杯,市场售价60多元,订制价却高达125元。
这位业务员介绍,每到年底,生意最火爆,三五百人的会议很常见,而且礼物都会超额购买,多余的主办方自己留着。现在,订制礼品的政府部门比原来少了,但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还有很多。
手段隐蔽查处困难
近年来会议浪费、会议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浪费,而且助长奢侈腐败之风,社会影响恶劣。今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审计报告时披露,一些部门在计划外召开会议,超标准、超范围支出会议费。其中,审计的45个中央部门本级2012年共举办会议8698个,实际支出6.98亿元,会议费用之滥可见一斑。
许多人对会议礼品已经习以为常且不以为然。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特约研究员唐坤说,现在,开会的重要环节已经不是“领材料”,而是“领礼品”。礼品还不能从简,分三六九等,领导级别越高,礼品越奢侈;会议越重大,礼品规格越高。
虽然去年出台的八项规定对会议标准有严格限制,不得大吃大喝,不得住豪华酒店,但是对会议礼品却没有明确规定。唐坤表示,会议礼品俨然成为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利用公款变相送礼的工具。
虽然会议礼品已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但近些年,纪检监察部门在这方面查获的案件并不多。专家认为,主要由于会议礼品腐败的手段隐蔽,数额相对较少,不易察觉。
国家行政学院许中正教授说,一些单位将礼品费用列为会议开支,藏匿在大量的会议费中,在财务报表上鱼目混珠,躲过审计部门的检查;还有的为礼品找到了资金来源,请企业赞助成为最常见的方式。
许中正表示,一些会议主办方事先通过领导的审批,履行相关“程序”,使会议礼品“合法化”,也增加了纪检部门监管的难度。此外,会议礼品成为一种福利待遇,为主办方赢得了“民心”,与会人员“得了便宜”,共同隐蔽这一事实,查证起来无从下手。
事再小也不能漠视
10月31日,中共中央纪委发出《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11月21日,又下发《关于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的通知》,要求继续落实好八项规定精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所所长乔新生说,贺卡、台历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浪费、奢华存在于党政机关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有些干部偶尔用公车外出办办私事,偶尔要公家买单接接私客,偶尔在下基层时捎带一点土特产,偶尔在帮人办事后收受一点不贵重的礼品,偶尔接受下属单位或管理对象吃请,偶尔在督促检查工作时笑纳一包烟,这些司空见惯的小问题大家都习以为常。“一直以来,人们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干部也正是从这些小节上管不住自己,从‘礼尚往来’开始,不能防微杜渐,最终酿成巨腐。”
反腐败研究专家认为,这些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和腐败在本质上都是公权滥用的腐败行为,钱再少也不能纵容,事再小也不能漠视,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制止。
(《新华每日电讯》11.26 徐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