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下河,是江苏苏中地区里河与下河之间区域空间的简称。而所谓的里下河地区,是一个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平原。其地理范围西接里运河,东牵串场河,北靠苏北灌溉总渠,南达老通扬运河。
里下河虽属平原,但在地貌上,又处在江苏省长江、淮河之间最低洼的地区,其行政区涵盖扬州、泰州、盐城、兴化、南通等地。这里自古就人文荟萃,出过刘熙载这样的文论家,也出过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等艺术家,明清时代的两部重要小说《水浒传》与《西游记》的生成,都和这片土地有关,生长于斯的作家遥远的包括施耐庵,当代有汪曾祺、曹文轩、费振钟、夏坚勇、毕飞宇、鲁羊、朱文……他们分布于当代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各个领域,也流散在当今中国的大江南北。
不管他们现居哪里,当地人喜欢将他们各自的作品与这片水土放在一起考察。有人会教你辨识,《水浒传》与《西游记》的语言中,有里下河兴化地区方言的成分。汪曾祺的《沙家浜》地理背景或许不是常熟的沙家浜,而是他的家乡高邮湖。甚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并非我们读到并以为的北方荷塘,而是有里下河的荷塘气息。
虽然能看出如此多的“共同”,但是将里下河作家群归为一个流派,依旧会让部分研究者觉得棘手:因为里下河固然以水乡平原著称,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作家都风格阴柔,夏坚勇的散文就很刚勇,而鲁羊、朱文的写作,已经看不出里下河的胎记……
里下河文学所构成的蔚为大观,其中一个现象曾被文学评论家何平今年的一篇调查文章提到:“一大批坚守在兴化本土的写作者,如王浩、葛玉莹、陈钟石、沈光宇等,几乎都是有着公务员、教师、医生等个人职业的业余作者。改革开放以来,这个作者群先后有32人出版文学书籍59种,有近百人在省级以上的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并有34人次获各类奖项。另据统计,尚有8部长篇小说和10本小说、散文、诗歌专集待出版。这样的一种文学态势,在全国县级市中非常少见。”
文中言说的是兴化,但是费振钟确认,这是里下河普遍的文学现象。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的评论家,费振钟连续几年在家乡挂职,并且致力于完成他人类社会学意义上的“乡镇观察系列”笔记。
当研讨会上所提出的“里下河文学流派”被谨严的文学研究者质疑时,他这样回应:能不能成为流派,且放下,至少它是一种文学存在。里下河地区的写作,不仅是文学方面的,还有地方文献整理、地方知识书写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地方性写作。
(《北京晚报》11.16 孙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