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忆“黄河歌者”光未然

    《 文摘报 》( 2013年11月23日   06 版)

        11月1日,恰逢《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已故杰出诗人光未然(张光年笔名)百年诞辰,中国作家协会为这位诗人、评论家和曾经的老领导举办了纪念会和诗歌作品朗诵音乐会。记者被与会的几十位文学前辈和亲友充满激情和真实感受的发言所感染,那位令人敬仰的诗人作家的点滴人生又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

        1977年6月,中央决定让光未然抓起《人民文学》和《诗刊》。《人民文学》资深编辑崔道怡回忆:“以前《人民文学》的主编多是挂名。但光年不是一般主持,而是直接抓稿子,为文学拨乱反正作出果敢判断。”

        那些日子里,光未然每天为在“反右”和“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作家找文件,上诉、解决实际困难,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工作文件均由他亲自起草。中华文学基金会秘书长李小慧深情地跟记者回忆说:“那时他已年近古稀,而且因癌症做过腹腔和胸腔两个大手术。老先生那种忘我的工作热情,让我切实感受到他的胆识、能力和威望,我也慢慢开始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不麻烦大家,不麻烦单位”是光未然的口头禅。《文艺报》原主编谢永旺回忆说:“光年80岁生日的时候,我提议聚一聚,他不同意,说不麻烦大家,更不麻烦单位了。生日那一天下午,荒煤、冯牧、谌容、达成、沛德和我,还是去了,光年邀请我们去他家吃羊肉面。”

        光未然的作风和人品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家人,其三个子女全部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虽说没有沾上父亲半点光,却继承了他和夫人的艺术细胞,都在国外从事艺术工作并取得了不小成就。其中,《张光年文集》的艺术装帧设计者正是他的小儿子张安东。

        2000年,当看到典雅的《冯牧文集》时,老人一直期望出版文集的心被触动了,但他仍然不想以老资历向单位提要求,而是悄悄跟朋友们讲,他要卖一些古董字画来抵资出版文集。朋友们听说后,马上找来圈内朋友出力出资,并说服老人接受。

        就这样,《张光年文集》的编辑出版才提上了议事日程。庆幸的是,在诗人生前,五卷本文集已经由他亲自校订了主要部分;遗憾的是,2002年1月28日,光未然在北京辞世,最终没能看到这套文集的出版。

        作为一名老资格的中共党员,供人敬仰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完全可以有他的位置,而光未然生前除了签署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用的文件之外,还明确表达过:骨灰不去八宝山。

        于是,家人一直在给他寻找一个理想的安葬地。2003年7月,光未然三个子女分别从国外回家,陪着妈妈黄叶绿一起,抱着诗人的骨灰一路西行至青海省循化县,在生前好友的陪同下,这位黄河歌者、长江儿子的骨灰伴着玫瑰花瓣静悄悄地、诗意地融入了那给予过他灵感与激情的母亲河——黄河。

        (《光明日报》11.14 梁若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