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妇称在宁波银行一位理财经理的介绍下购买了一款私募理财产品,到期却不能兑付。据报道,该事件涉事资金有6亿元,多家城商行的员工涉及其中。
记者了解得知,出事的并非银行正规售卖的理财产品,而是一种有限合伙基金,由于相关产品销售佣金高,部分机构为了吸引投资者,将其“伪装”成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并私下联系银行员工售卖。
业内人士表示,相关产品的说明书其实存在多项漏洞,投资者可从说明书上辨别,慎防上当。
方法一:看发行机构
信托产品的发行机构是信托公司,银行理财的发行机构是银行,如果发行机构是基金管理公司或者股权管理公司,多半是用有限合伙形式募集资金。
方法二:核实投资方向
相关产品都会写清楚投资方向。可通过网络查询投资公司的情况,还可打电话到该公司核实。此外,说明书上会附上该项目的法律顾问及会计师事务所,可打去询问他们是不是为该项目提供服务。
方法三:向“托管、监管”银行求证
托管是基金要给钱银行,存管是银行要向基金付利息。所有的有限合伙都是存管,只有金融机构券商保险等迫于监管压力才会开托管账户。如果是写监管银行,就是混淆视听。
方法四:勿追逐过高收益率
记者在一款有限合伙基金的产品说明书上看到,该产品投资的是房地产项目,给第三方机构的销售综合收益是18%,这款产品房地产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签署的协议可能是25%左右。这么高的收益率,投资者一定要小心。
方法五:看担保公司实力
记者看到,该款说明书上连带担保一共有3家公司。该有限合伙基金说明书上的基金规模是2.5亿元,担保公司注册资本3个亿,万一出现兑付危机,担保公司有没有实力兑付?罗列的这些担保公司大多都没有什么实力,所以才列好几个。
(《广州日报》11.8 李婧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