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中央大街89号,伫立着一座三层的法式建筑,这就是马迭尔宾馆。从晚清至今,这家百年老店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一座城市的变迁,一个民族从屈辱、抗争到复兴的历史……
东方小巴黎的“凡尔赛宫”
1896年,李鸿章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被迫出让中国东北的筑路权。1898年,中国东清铁路开建,松花江古河道渡口成为筑路物资的卸货码头,往来的马车在沼泽和苇塘中碾出一条土路,劳工散居道路两侧,形成了中央大街的雏形。
这个新兴的城市从俄国、波兰吸引了第一批“淘金者”,马迭尔的创始人约瑟·开斯普就是其中之一。开斯普是俄裔犹太人,年轻时曾在俄国骑兵队服役,1901年来到哈尔滨后,他用退伍费开了一家钟表店,兼营珠宝银器,很快发迹,成为远东著名的珠宝商人。
1906年,哈尔滨被迫开埠,开斯普预判到,哈尔滨将成为远东重要的国际性商埠,而洋行林立的中央大街将成为繁华的中心,在此经营旅店必将商机无限。于是他多方筹措资金,立志要在中央大街上打造一座远东地区最豪华的宾馆。
开斯普崇尚法国文化,他请来留学法国的俄籍建筑师尤金洛夫,又从欧洲重金购置建筑材料和家具,在中央大街开建宾馆,并起名“马迭尔(俄语“摩登”的音译)。建成后的马迭尔宾馆,以其路易十四风格的奢华典雅而有“小凡尔赛宫”的美誉。
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俄国内战陆续爆发,哈尔滨再次迎来海外移民热潮,彼时,马迭尔宾馆不仅是远东一流的旅馆、饭店,还引进了电影、戏曲、西洋音乐等娱乐形式,成为哈尔滨最高档的休闲娱乐和社交场所,出入往来的皆是达官显贵、军政要员、名流商贾。
震惊中外的绑架案
1932年,哈尔滨沦陷。日据时期,日本与在哈犹太人关系微妙。日本曾提出“河豚鱼计划”,将犹太人比作河豚,虽然危险,但仍凯觎他们财富的“美味”。
1933年,开斯普24岁的儿子西蒙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归来。这位天真烂漫的年轻人总是对父母“时局危险、注意安全”的劝告置若罔闻。8月末的一晚,他和女友在马迭尔宾馆吃过晚饭后,送女友回家。车刚在女友家门口停下,黑洞洞的枪口就对准了他们……
残暴的绑匪割下了西蒙的双耳寄到马迭尔。开斯普看到儿子所受的折磨后屈服了,决定答应绑匪所有的要求。然而,西蒙并没有逃过这一劫。隆冬腊月,人们在哈尔滨市郊的一座小岭上找到了西蒙的尸体。
痛失爱子后,开斯普将宾馆交给妻弟打理,远离伤心之地,移居巴黎,几年后他在悲伤中离开人世。
民族变迁的见证者
1948年,中共中央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当时哈尔滨是全国解放的大后方,于是,马迭尔宾馆就成为民主人士下榻、开会的不二选择。
10月初,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章伯钧、谭平山、蔡廷错、王绍鳌、朱学范、李德全等先后抵哈,入住马迭尔。随后,中共代表高岗、李富春与沈钧儒、谭平山等在马迭尔宾馆就《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草案举行了3轮会谈,最终确定了组建新政协筹备会、制定共同纲领、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央人民政府等重大事项。马迭尔宾馆作为新政协筹备活动旧址,成为了重要的历史见证者。
(《环球》2013年第22期 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