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顾颉刚的硬气

    《 文摘报 》( 2013年11月14日   06 版)

      陈丹青的文笔显然要比他的画笔犀利,近读他的《笑谈大先生》,在提到“文革”后一代文人的模样时,他用了“坍塌”一词。

      这大半是事实,但在那浩劫中,并非全因扭曲而坍塌,宁折不弯者也是有的,如不一般的历史学家顾颉刚。

      “文革”开始后,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的顾颉刚,自然也得参加运动。那时他已70多岁,依然每日上班。由于挤不上公共汽车,他只得带着毛笔、墨盒及简单的午餐步行来往,到所里接受揭发批判和写交代材料及外调材料。

      开批斗会时,批斗对象要站在台上自报身份姓名和罪行。如文学所所长何其芳,当他报名何其芳时,台上的红卫兵立刻吼道:“什么何其芳!何其臭!”他立刻应声改口道:“何其臭!何其臭!”不与群众顶牛。

      但轮到顾颉刚时,他总是出人意外地从容报道:“历史研究所一级研究员,顾颉刚。”不管台上的红卫兵与台下群众如何叫嚷、叱责,他仍不改口。陪斗的也有一些比他年轻的人,大都觉得他太迂腐,又怕他挨罚,常在会后悄悄地提醒他。不料下一次批斗会,他照样如此。

      当时社科院的食堂里有一个炊事员,喜欢羞辱从台上下来的批斗对象。有天傍晚,顾颉刚正要下班回家,那炊事员突然将其截住,历数罪状,试图逼其认罪。但顾颉刚一言不发,兀自昂首伫立。炊事员自觉无趣,讪讪而退。

      顾颉刚的硬气,早在他与鲁迅交往的过程中就表露无遗。他与鲁迅在1918年就认识了,还时相过从。鲁迅在《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就提到过他们的交往,而顾颉刚在《古史辨》等书出版后也曾寄赠给鲁迅。

      但不久因思想、观念及学术主张等分歧,彼此间就渐渐地形同陌路起来,但言语的冲撞依然有,最后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确切的证据是顾颉刚曾致函鲁迅,“此中是非,非笔墨口舌可以明了”,还是“听候法律解决”。

      虽然这纷争后来是不了了之,可顾颉刚非同一般的硬气,现在想来,仍是让人惊叹!

      (《羊城晚报》11.6 金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